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在中國,吃上放心奶粉並不容易

在中國,吃上放心奶粉並不容易

2013-04-03 來源/紐約時報 原文網址

3月28日,中國國家電視視台中央電視台報道,歐洲著名奶粉製造商瑞士璽樂集團(Hero Group)授權的中國代理商——璽樂麗兒進出口(蘇州)有限公司涉嫌非法生產奶粉,並摻入過期奶粉、更改外包裝,冒充“原裝進口”奶粉在中國市場銷售。

瑞士璽樂集團4月1日向消費者致歉,並在官網上公布了從荷蘭出口中國的“美素麗兒”奶粉生產批號。該集團稱,摻入過期奶粉、私自更改生產日期等造假行為是代理商個人行為。

“美素”為全球知名奶粉品牌之一,很多中國的父母為此購買過這款名為“美素麗兒”的奶粉。央視的新聞迅速在互聯網上傳播,引起了潮水般的譴責和憤怒。這進一步打擊了消費者對於中國食品安全所剩無幾的信心。


據央視進一步的報道說,其實,該公司去年11月就被查封並立案調查,但是此後該款產品仍一直在中國大陸銷售。人們指責企業喪失商業道德,質疑政府為何沒能盡到監管責任。

不斷發生的奶粉安全事件更加刺激了中國的年輕父母們從國外直接採購嬰兒配方奶粉的願望。雖然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針對來自大陸的採購者出台了限購政策,但中國互聯網上的代購業務依然如火如荼。

上個月24日,連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都在抱怨說,他四個月大的孫子也是吃香港奶粉,要靠同事為他從香港帶回內地,香港“限奶令”一出,他孫子的奶粉供應也出了問題。他是在當天與香港建制派議員午膳前與他們交流時表達的上述不滿。

王光亞所說的香港“限奶令”指的是3月1日,港府正式實施針對大陸遊客來港購買奶粉的限制政策。限購令規定,任何人——除非有出口許可證,每24小時不可帶多於1.8公斤也就是兩罐嬰兒奶粉出境,違例者最高會被罰款50萬元及監禁兩年。

這引起了大陸關於香港民粹主義的討論,但自由市場在短時間內出台有違自由貿易精神的政策也並非僅限於香港。從去年開始,由於擔心擾亂本國市場,荷蘭、德國、美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全球主要的奶製品市場都對來自中國的採購者實施了限購政策。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從事新西蘭奶粉進口業務的業內人士說:“來自中國的代購業務和中國媽媽們的搶購雖然不會直接導致新西蘭國內奶粉價格的上升,但是會造成當地市場供應短缺, 所以新西蘭政府會採取措施保障國內消費者的購買。”

去年9月28日,新西蘭初級產業部(MPI)與新西蘭海關發表聲明,聯合開展行動打擊非法輸出嬰兒配方奶粉的行為, 尤其針對輸往中國市場的奶粉。郵寄和代購等未經合法出口商的出口行為都被視為非法。

這令中國的父母們苦惱不已,也令中國政府和中國的奶製品製造商們再次蒙羞。

其實在2008年之前,中國國內嬰幼兒奶粉市場還以國產奶粉為主。但2008年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導致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奶粉普遍失去了信心。隨後,外資奶粉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每年都大幅上升。

根據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2012年9月提供的數據,進口奶粉的市場佔有率已從2008年前的30%左右,躍升到50%以上,在高端奶粉市場,這一數據更是超過70%。

目前,新西蘭是中國第一大奶源進口國。2011年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年,中國僅從新西蘭原裝進口的成品奶粉就達到7.8萬噸,佔到了全年全部原裝進口成品奶粉的9%,而這還不包括從新西蘭進口大包奶粉在大陸分裝的數據。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中國僅在2011年從國外進口原裝成品奶粉的數量就達到87萬噸。如果平均按照一個孩子一年消費50公斤奶粉計算,那麼上述進口量足可以供應1740萬中國孩子一年的奶粉。如果計算上在國內分裝的外資品牌奶粉,數量會更大。

如此巨大的進口量,為何中國父母們還成群結隊到境外去採購奶粉呢?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最近接受新華社的採訪時稱,其實,新西蘭奶粉大部分是作為“原料粉”用於出口,由進口商自己分裝。市場上銷售的新西蘭品牌奶粉其實並不多。在中國同樣如此,很多在華銷售的新西蘭品牌都是後來形成的,其中不少是中國資本在新西蘭投資建廠、註冊品牌。

乳業專家、廣東省乳業協會會長王丁棉也估計,目前在中國一百多個進口奶粉品牌中,這樣的“假洋品牌”佔到了70%以上。

即使對於在中國本土分裝的真正的洋品牌,中國消費者也越來越不信任。根據中央電視台的後續報道,剛發生的美素麗兒事件中,蘇州的生產商得到了瑞士璽樂集團的授權,但授權者並不能有效控制中國的被授權企業遵守商業道德。

中國最大的奶製品企業蒙牛公司奶源事業部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內部人士接受筆者採訪時說:“這也說明為何大量的中國父母們寧願花高價代購或者要遠赴香港或者歐洲、澳洲等地購買奶粉。”

他認為,2008年後,中國奶粉安全問題被主要歸結於奶源。但現在看來,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是系統問題,整個產業鏈上的環節都存在隱患。

“但政府負有主要責任,”蒙牛這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說 。

他認為,監管失職的原因在於部門腐敗以及政府希望食品製造商們自己能承擔起更多的責任。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 政府開始主導一些央企收購私營食品製造商,希望央企能拯救處於信任危機的中國奶業。

最典型的收購案發生在2009年7月,中國最大的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和實力雄厚的食品生產商中糧集團(下稱:中糧)成為蒙牛的第一大股東,此後中糧開始逐步主導了這家私營牛奶企業。

上述蒙牛人士稱,收購完成後,中糧希望蒙牛公司按照“全產業鏈戰略”去規劃未來的發展。“全產業鏈戰略”意在控制整個產業的上、中、下游的所有環節。中糧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控制包括食品安全在內的大部分市場風險。

“所以,蒙牛在最近兩年正投巨資建設自己的大牧場,試圖逐漸擺脫此前的散奶收購模式。這種方式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如果單純依靠自建牧場解決奶源供應,不但需要大量的土地,資金需要也難以承受,”蒙牛內部人士說。

與蒙牛一樣,伊利集團等中國其他的主要奶製品生產企業也都在試圖投資建設自己的大牧場。2012年年底,財新《新世紀》周刊報道說,中國迅速擁有了全世界數目最多的萬頭大牧場,土地和環境卻正在付出高昂的代價。

對此,中華農業有限公司中國區首席代表董益霏說:“全產業鏈的模式雖然目的是為了規避風險,但其實充滿了風險。一旦某個環節出現問題,產業鏈上的其他環節也會馬上受到影響。” 董任職的公司註冊地在澳大利亞,該公司希望未來在優質種羊、種牛技術上促進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合作。

董益霏的另一個身份是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商業模式研究室的特聘高級研究員,長期關注澳大利亞的畜牧業產業。她發現,在澳大利亞,乳製品行業不存在“全產業鏈模式”,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之所以都能盡到安全責任、並且互為監督,這在於嚴格的市場監管能夠得到真正落實。

中國也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對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也有詳細的監管制度,但是,由於存在腐敗等原因,制度不一定能夠被貫徹。

2012年年初,蒙牛公司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家分公司被曝光出一個批次的液體乳產品中強致癌物黃曲霉毒素嚴重超標,後證明該物質超標的源頭在於不合格的飼料。此後,蒙牛出台了集中招標採購飼料的新政策,強制要求奶農採購中標的飼料,以試圖解決飼料的風險問題。

通過集中招標的辦法能解決飼料環節的問題嗎?招標之初,一位專門負責食品安全報道的記者就曾向筆者表達過擔憂。他認為,在目前奶農仍為蒙牛奶源主體供應方的情況下,蒙牛有可能借集中招標嚴重損害奶農利益;同時,蒙牛內部的招標負責人有可能藉機與飼料生產商合謀,牟取暴利。

上述蒙牛內部人士對此回應說:“你知道,中國潛規則眾多。據我所知,上述擔憂並非杞人憂天。” 他也提醒說,飼料只是奶業中的一個小環節,奶牛用藥、奶源檢測、不合格奶源的處理、生產等環節都可能存在着更大的安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