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嬰兒奶粉擋住中國強國之路

嬰兒奶粉擋住中國強國之路

2013-07-20 作者:喬.諾切拉  來源/紐約時報  原文網址

喬.諾切拉
《紐約時報》上周五的頭版發表了一篇由黃安偉(Edward Wong)撰寫的精彩文章,與許多大家可能讀到的任何同主題文章一樣,它很好地概括了中國及其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中國正努力從一個高速增長的出口導向型的發展中國家,轉型為更成熟的經濟體,期間問題不斷,而這些問題可能阻撓它成為自身夢寐以求的那種經濟強國,而且,它們幾乎全部屬於自食其果。

黃安偉的文章單單寫的是嬰幼兒配方奶粉。更具體地說,是有關係和財力的中國家長撇下國內供應充足的奶粉,競相購買外國奶粉的故事。他們請人到英國等地的商店代購,或者是購買從香港走私過來的產品。在香港,走私嬰幼兒配方奶粉如今已成為一種嚴重罪行。中國的家長主要是想要確保,餵給孩子的奶粉未經任何中國企業染指。

理由再明顯不過。2008年,一些母親喂她們的孩子吃了被化學物質三聚氰胺污染的嬰幼兒奶製品,導致6名嬰兒死亡,約30萬患病。自那以後,中國媽媽們不再信任國產嬰幼兒奶製品,首當其衝的就是配方奶粉。


實際上,不久前的中國之行讓我知道,中國消費者不信任的國產商品為數眾多。近年來,食用油、蛋和肉類等各種食品安全醜聞層出不窮,這還只是個開始。幾個月前,《時代》周刊(Time)報道,三人因加工病死豬肉而遭曝光。幾年前,中國生產的血液稀釋劑「肝素」被認為與81宗死亡有關。就連國產車也不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外國車型佔領了中國市場,因為消費者擔心有人偷工減料(或者更糟糕),可能導致車輛無法使用。

問題一:中國正努力打造與其出口經濟相當的國內經濟之時,人們對中國企業卻完全沒有信心。在上海生活的一名美國商人告訴我(由於擔心生意受影響,他要求匿名),「這不是打造品牌的問題」。他說,而是消費者感覺,無論是哪個行業,都有太多的中國商人為了賺錢而不惜欺騙消費者。

由於中國商界偷工減料成性,的確需要政府通過監管和執法來改變這種風氣。但是,儘管中央政府極其樂於通過看上去很美的法規,但基本不執行,也不存在真正的監管文化。此為問題二。省級政府本應對食品供應等問題進行監管,卻往往不是成為幫凶,就是視而不見,因為他們害怕,重拳出擊可能會影響經濟增長。而官員考核幾乎只注重經濟增長。此為問題三:糟糕的激勵機制。

假如你的汽車因供應商出售的問題配件6個月就報廢,亦或你的孩子因受污染的奶粉而死亡,又會如何?答案是你什麼都做不了。的確,每當大丑聞爆發,都有些壞蛋進監獄,但是,就算是最大的醜聞也沒有帶來系統性的改變。也沒有任何途徑可以在法庭上尋求賠償,而在西方,這一直是讓企業遵紀守法的一個原因。此為問題四:缺乏真正的法治。

正如黃安偉在文章中寫到的那樣,中國政府正以價格壟斷為由調查在中國銷售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外企。(醜聞爆發之後,外國配方奶粉的單位價格上漲了30%。)不管存不存在價格壟斷——背後的原因更可能是市場的力量——這種反應正是問題所在:政府沒有加強監管來讓消費者對本國產品產生信心,而是轉而想方設法讓出售本國民眾所需產品的生產商日子更不好過。

當然了,在美國,譴責監管已成為保守派的一種信仰,他們聲稱,監管打擊企業、阻礙經濟增長。不過,請想一想,上世紀之交的美國與今天的中國一樣,充斥着各種造假專家。賣萬能蛇油的人比比皆是,食品安全問題巨大。不過,1906年,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發表了名為《屠場》(The Jungle)的小說,揭露肉類加工業的內幕。資深中國法專家陸思禮(Stanley Lubman)最近在《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上發表了一篇博客文章。他在文中指出,正是《屠場》一書促使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提出設立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該局繼而對肉類加工等諸多領域進行了改革,讓消費者對吃用之商品產生了信心。

這正是中國目前亟需的東西。奶粉不過是揭開了冰山一角。

翻譯:黃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