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中國或為在南中國海強硬姿態付出代價

中國或為在南中國海強硬姿態付出代價

2014-05-13  作者/Andrew Browne   原文網址

在中國日益強大的國家競爭力面前,再沒什麼能比制訂南中國海(中國稱南海)行為準則的舉步維艱更凸顯出東南亞國家的無能來了。

這一直是個馬拉鬆式的漫長過程,而且似乎遙遙無期:中國已經相當明確地表示過並不急於向前推進。但如果你以為北京完全不在意,那就大錯特錯了。

由10個成員國構成的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簡稱:東盟)一直迫切苦求中國簽訂行為準則,以便徹底告別那種正在攪擾該地區(現在是全球經濟最繁榮的地區之一)的活動。例如,北京在中越爭議水域架設了一個巨大的鑽井平台,由軍用飛機和艦隊保衛。

上周末期間,東盟國家領導人在緬甸召開峰會,再次請求加速南中國海行為準則方面的行動。與此同時美國也在極力推動此事。當前危機使這次會議黯然失色。

盡管近二十年間為達成協議投入了諸多外交努力,但中國和東盟之間圍繞準則細節的正式對話才剛剛啟動。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去年曾不點名批評了一些國家,他表示,一些國家提出速成論,這既不現實,也不是嚴肅認真的態度。

在外交手段沒有實現進展的同時,中國一直在迅速增強軍事實力,尤其是海軍實力,以此來改變該地區的格局。2012年,中國船只曾經在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 中國稱:黃巖島)與菲律賓對峙,該地區位於菲律賓海岸附近,是全球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中國通過在越南附近海域架設鑽井平台來加強對南中國海自然資源的主張,這種做法還沒有先例。越南指責中國船只多次沖撞該國船只,並發射高壓水炮。中國外交部的一位官員周一稱,這次作業只是過去作業的例行延續。

許多西方國家分析師認為,中方架設鑽井平台的時間點正好在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訪問亞洲之後,而在東盟緬甸會議之前。選擇這個時間是為了傳遞這樣的信息:對美國來說,中國意欲試探美國轉向亞洲、支持其伙伴與盟國的決心;對東盟來說,中國則想通過單邊行動加強對幾乎整個南中國海的主權主張。

周日,河內,反華遊行中的抗議者手舉標語,喊著反華口號。

如果情況果真如此,那推行行為準則又有什麼意義呢?

北京為什麼要同意受東盟維和安排的約束呢?這些安排包括:完全尊重聯合國海洋法、保持自我克制、不利用武力解決爭端。

現在,外界常常認為美國及其亞洲盟友面臨的選擇缺少回旋余地:要麼退縮,要麼與中國武力對抗。

但這種觀察未免太過簡單化了。首先,中國一直非常小心地謀劃自己的行動,以確保不會引發武力回應。中國要想在軍事方面與美國分庭抗禮,還需要很多年的發展,而且美國在該地區的駐軍仍然是一股非常有力的震懾力量。

不僅如此,這種觀察還無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在以國際規則和慣例為基礎尋找妥協方案方面,北京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

菲律賓已經針對中國對整個南中國海的主權主張向聯合國的一個仲裁庭提出申訴。迄今為止,中國並未理會相關申訴,但馬尼拉的盤算是,中國如果拒絕參與仲裁程序,那麼在國際上就要承擔聲譽損失,尤其是在仲裁結果對馬尼拉有利的情況下。菲律賓的這種盤算不無道理。

而且,如果亞洲其他國家起而效仿──長期來看這不無可能,北京的國際地位可能會進一步受損。

中國不希望被視為國際非法分子:多年來,中國為融入基於規則的全球制度投入了巨大精力,盡管中國的最終意圖是要從內部將規則變得對自身有利。

中國的強硬姿態也在驅使東南亞國家投入美國的懷抱。有幾個國家正與日本這個中國在亞洲的夙敵建立更密切的關系。另據軍事分析人士說,新的地區性集團聯合起來對抗中國的可能性或許也能制約中國的動作。

當然,東盟內部國家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對中國的態度並不一致,比如菲律賓和越南傾向於採取更強硬的對華立場,而泰國和新加坡等國卻沒有與中國的直接海事糾紛。柬埔寨是中國的親密盟友,過去在有關南中國海爭端的討論中都站在北京一邊。上周六東盟各國外長發布的聲明就反映了這種立場的不一致。聲明對南中國海發生的爭端表達了“嚴重關切”,但卻沒有明確提到中國。

對於越南來說,這明顯是不夠的。越南總理阮晉勇(Nguyen Tan Dung)對中國進行了抨擊,稱中國做出了危險和嚴重的越線行為。

不過,東盟被迫拿出一份聲明的事實就已經充分表明,北京為自己的強硬舉措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圍繞南中國海行為準則的談判拖延得越久,北京付出的這種代價就會越大。

(本文作者Andrew Browne是《華爾街日報》駐北京的專欄作家。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