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美國取代中國成為投資首選地了嗎?

美國取代中國成為投資首選地了嗎?

2014-02-11 作者/吳向宏   原文網址

在1月底發表的國情咨文演講上,美國總統奧巴馬自豪地宣布:“10多年來第一次,全球商業領袖們認為中國不再是投資的首選地,美國才是!”這句話值得深究一番。

可以確定的一樁事實是:以外資(直接投資)淨流入的絕對規模衡量,過去10多年,美國從來都是吸引外資的第一大國。而中國雖然一直是發展中國家裡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在外資淨流入的絕對規模上,依然被美國壓著一頭。這在美國金融危機前尤為明顯。如2007年,根據聯合國貿發會發布的數據,美國吸引外資總規模為2160億美元,而中國僅為835億美元;2008年,中國吸引外資增加到1083億美元,但美國更猛增至3064億美元,幾乎是中國的三倍。

倒是在金融危機後,外資淨流入美國的規模明顯下降,如2009年僅為1436億美元,2012年為1676億美元。同期中國吸引外資的規模則穩中有升,2012年達到1211億美元。雙方的差距明顯減小了。既便如此,美國還是稍微壓著中國一頭(如果依據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這個差距更小)。


從上述數據看,似乎很容易認定奧巴馬只是在夸大其詞。首先,美國的情況在過去10多年裡,尤其奧巴馬當政前,並沒有那麼糟,相反長期穩居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資對象國。其次,最近兩年,中國反而有後來居上的趨勢,這和奧巴馬試圖描述的“美國逆轉佔了上風”的情景,恰恰相反。

然而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在衡量一個地區對外資的吸引力時,外資淨流入指標固然最直觀,最有力,但也存在誤導。例如,英屬維京群島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但它在2012年吸收了649億美元外資,在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中高居第四,僅次於美國、中國和中國香港。很顯然,這不能說明它是一個投資勝地,只不過因其獨特法律地位而成為巨量資金的一個中轉港而已。

要平衡外資流入這單個指標可能造成的錯覺,消除巨額資金中轉造成的假象,一個簡單辦法是同時考慮對外直接投資,也就是說,看一個國家資本收支項下的直接投資平衡情況。例如,2012年之前的五年中,英屬維京群島總計獲得2418億美元外資投入,同期對外投資2338億美元,直接投資項收支差不多是平衡的。同期,吸引外資規模與之相當的澳大利亞,共獲得2198億美元投資,但對外直接投資僅1083億美元,亦即直接資本項有1115億美元的順差。這較好說明了兩者在實際吸引外資能力上的差異。

用這個指標做參考,中美兩國差別立顯。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統計(名義美元),從1996到2001年的連續六年時間裡,美國乃是國際直接投資項目的順差國,其中2000年的順差高達1714億美元。但從2002年直到如今的10多年中,情況發生了變化,除2005、2006兩年以外,美國國際收支中的直接投資項一直是逆差的。2012年,逆差更是達到了創紀錄的2063億美元。由此看來,很有理由說,最近10多年裡,美國並不是國際資本的理想投資目的地。

同期中國,則一直保持此項目下的順差。根據中國外管局的統計,此順差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每年為300-500多億美元,相比美國來說並不突出。但在2005年後(和中國匯率改革以及人民幣開啟升值進程同步),猛增到1000億美元以上。2011年順差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704億美元。對比上面美國的數據,似乎可以說,進入21世紀以後,中國作為國際資本的最終投向地,已經完勝了美國。

盡管上述指標符合奧巴馬對“過去10多年”裡美國情況的悲觀描述,但如果單純看上述指標,中美兩國差距在最近兩年其實是拉大了。奧巴馬又是哪裡來的底氣,宣稱美國已經咸魚翻身,取代中國成了國際投資的最佳目的地呢?

奧巴馬依據的其實是國際咨詢公司AT科爾尼推出的科爾尼投資信心指數。依據這個指數,美國的確在2012年的調查中超過了中國,成為世界投資首選國。當然,關於這個課題,國際上還存在許多類似研究,如經濟學人、彭博和米爾肯學院都有編制類似指數,結論與科爾尼指數並不都一致。不過,科爾尼指數有其獨特之處。其他指數都是編制者選定了一些指標,進行評分而得出結論,較具學院派色彩。科爾尼指數則是對全球商業領袖們進行問卷調查得出的結論,或許更能反映一線企業家們的實際看法。

與之相印証,紐約梅隆銀行去年4月發布了面向700多名機構投資者的一項全球調查,此項調查針對的不是對外直接投資,而是股市投資。該調查也發現,美國股市以45%的支持率取代中國股市(42%的支持率),成為“投資回報潛力最大的市場”。這兩項調查的共同特點,都是依據一線實際業務主管們的意見。

梅隆銀行的調查結論,已經被去年後半段中美兩國股市的走勢所驗証。但像科爾尼指數這種針對對外直接投資的調查,屬於先行指標,反映的是行業領袖們判斷上的變化,從這個判斷變化到企業實際完成投資方向的調整,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也正因為如此,目前在外資流動的實際數據上,體現的依舊是中國形勢一片大好,而美國還是巨額資本逆差。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項調查是去年6月發布的,而實際開展調查的時間是2012年底。因此,對於直接投資項目國際收支的影響,或許在今年的統計數據中就會有所體現,而在明後年有可能會表現得相當明顯。

好消息是:即使上述調查準確反映了未來走向,中國也依舊排在全球最佳投資地的第二位,並不至於立刻幹坤倒轉,發生資本外逃、國際收支轉為逆差的情況。事實上,過去幾年中國監管部門的擔憂並非外資不足,而是外資流入太多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奧巴馬確有理由為科爾尼指數反映的新動向而高興,而中國政府,其實也可以樂見其成吧。

作者吳向宏現為某跨境投資顧問公司創始合伙人。曾任頤和資產管理集團CEO、思科公司大中華區副總裁等職務。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