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1日 星期四

新封建時代:從【科技脫貧】到【貧者越貧】& 無權無勢的寒門子弟,如何奮力求生?

「這些人願意採掘,但手中沒有鐵鍬。」--
從「科技脫貧」到「貧者越貧」的新封建時代

2017-12-20 作者/劉庭安 原文網址  作者FB

這幾週,台灣跟大陸都發生了讓我心驚肉跳的新聞:

台灣修訂中的《勞基法》,把勞動條件定得史無前例的差。雖然高階白領目前受到的影響不會太大,但技術含量低的底層勞工必然苦不堪言。

而同一時間,北京在一場大火後,正在清理低端社區的居民。數以萬計的體力勞動者在嚴冬中被迫離開北京。他們可能是你平常打招呼的清潔阿姨、外賣小哥、快遞員、保安門衛。

不論身在何方,他們都是靠自己雙手吃飯,值得尊敬的勞動者。但在科技加速演進的時代中,卻彷彿成為過時的、不產生價值的、不被國家需要的,甚至是可以被取代的、可以被驅趕的。

因為科技的不斷進步,底層勞工所能產生的價值越來越少,他們能輕易被機器,或其他低階勞工所取代。說得更殘酷一些:
「勞動者的尊嚴」,根本不值一提。

這讓我回想起十九世紀英國發生了一起事件。一群憤怒的失業紡織工人,砸壞了工廠機器並與警察發生流血衝突。英國上議院的貴族們討論是否要判處工人們死刑,而詩人拜倫發表了一段演講,為工人辯護:

「這些人願意採掘,但手中沒有鐵鍬;他們不怕乞討,但沒有人救濟。他們原有的謀生之路被斬斷,但也找不到其他工作。他們的過激行為,並不讓人訝異。

你們可以稱這些人為絕望、危險、無知的『暴民』;並認為恢復和平的方式是把這些暴民的頭砍下來。但要消滅暴亂,我們可以用調解的手段,而不是刺激和報復。

你們是否知道對這些『暴民』的義務?就是這些人在你的田地裡耕作、在你的家中服侍、在你的軍隊服役,對付你的敵人。但當他們被絕望驅使的時候,同樣也可以對付你。

你們可以把人民群眾稱作『暴民』。但不要忘記,『暴民』往往說出了人民群眾的心聲。在這裡,我必須說,你們習慣去援助苦難中的盟國,卻對自己國家人民的苦難不管不問!」

然而,上議院的貴族議員們最後仍不同意拜倫的觀點,破壞工廠的工人們,通通被判處了死刑。

時至今日,我們回首去看當年紡織工人的行為,無異於螳臂檔車。科技進步的大潮,並不會因為一處工廠被破壞而停下腳步;工業革命和現代化雖然讓大量靠手工業吃飯的人失業,最終仍為「全體人類帶來了幸福」。

汽車取代了馬伕、現代醫療取代了神棍乩童、電子郵件取代了郵差、瓦斯爐取代了煤炭小販、ETC 取代了國道收費員⋯⋯是的,這些工作被取代的人是很可憐,但沒有人願意回去過工業化前的日子。

科技進步終究改善了所有人的生活,那怕享受的順序有先有後,但全人類的生活普遍變好了:在過去的 50 年,人類的平均壽命變長了,戰爭變少了,致命瘟疫被消滅了,更多人能夠吃飽穿暖了。過去只有王公貴族才有可能享受的事物(越洋旅行、專屬司機、沖水馬桶等),現在平民百姓也可享受了。

有些人說,那些沒有跟上潮流而失業的可憐蟲,只能怪他們沒看清楚大勢,自己不好好努力跟上時代。活該被碾壓在進步的巨輪底下,活該被淘汰,變成時代的眼淚。

然而,我們真的能夠這麼心安理得的抹殺底層勞工嗎?或者,被淘汰掉的人,真的是他們不努力,或是沒看清楚大勢嗎?

◎從「科技脫貧」到「貧者越貧」的時代

這些年來,「寒門難以出貴子」已經變成普遍共識了。很多人也感嘆自己沒有生在好家庭、沒有生在好時代。

但當我們在抱怨科技搶了底層勞工的工作時,也不要忘記,在二戰過後,人類之所以迎來了社會階層的快速洗牌期,主要的原因就是科技進步。

自從工業革命後,人類終於從農地中被解放了出來。我們只需要少部分人耕地就能餵飽所有人,而剩下的勞動力湧入城市和工廠,可以生產更多的財富。科技在這個階段,是用以「賦能」(Empower,又譯賦權)人類的。

一個農村的孩子來到了城市,在工廠裡工作累積了初始資本,躍升為中產階級;有的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生意,實現了階級翻轉──這不只是我們很多人父執輩的人生故事,事實上在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等工業化國家,都發生過這種「集體科技造富」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裡,科技的作用實際上幫助了底層人民脫離鄉村、脫離貧困。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似乎只是曇花一現,逐漸的能夠從底層力爭上游的人變少了,頂層持續變得更有錢的情況變多了。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在 1920 年代,前 1% 富人擁有全美國 20% 的財富。二戰之後的 1970 年代,工業化讓這個數字跌到了低於 10%。而到了如今,這個數字又重新飆回了 20% 以上的歷史高點。

而不提遠的,就講這十年來,前 1% 的平均收入年增率是 7.7%,而其餘 99% 的收入年增數是 3.9 %。

這代表什麼呢?代表著雖然電腦和互聯網的誕生,讓世界彷彿變得更平等,且的確有少數人靠著新興科技創業翻身。但整體來說,有錢人還是越來越有錢,窮人和有錢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封建世代──地主的孩子還是地主,農奴的孩子還是農奴。

在從「階級洗牌」到「階級固化」的過程中,科技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前期,科技讓沒有資產的平民也能夠勞動;而後期,科技卻開始讓勞動喪失價值。

資本與勞力的平衡崩潰──如今,資本家靠「自己」就能創造財富

舉個簡單的例子:半世紀以前,如果一個資本家投資蓋了工廠,無論是做成衣的或是做雨傘的,都需要雇用大量人力──這讓農民有了離開土地勞動,累積財富的機會。

機器不能靠著自己運轉,在生產的過程中,資本、科技、人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資本,但是每個人都能夠勞動,這為窮人帶來了創造財富的機會。

然而,不過半個世紀後,資本、科技、人力的平衡已經崩潰了。

由於科技的持續進步,資本的重要性變得前所未有的高,而人力的重要性已經降到前所未有的低。

比方說以前製造業「逐便宜人力」而居,當然有所謂壓榨的問題,但至少也帶起了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和平均收入。

但今天,如果要生產在美國賣的產品,我可能會決定直接在美國建廠。原因很簡單:「自動化工廠」──就算將高度自動化的廠房蓋在印尼或越南,也省不了幾個工錢,甚至連運費和關稅都彌補不了。

換言之,如今越是「先進」的生產線上,人工所佔的成本比例越低。像是台積電的自動化晶圓廠裡,只需要一百個菁英工程師,而不是一萬個生產工人。

自動化工廠所代表的意義是:資本家終於能夠擺脫勞工,靠自己就能變得更有錢。

就連工薪階層的薪水也在拉大差距。像 Facebook、Google、Apple、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科技公司,並不需要很多的人力,就能創造巨大的價值。

擁有 12 萬名員工的 Apple 最新一季的財報的淨利潤為 107 億美元,而為蘋果代工,130 萬名員工的鴻海,淨利潤僅為 7 億美元。用最為簡單粗暴的算法來說:Apple 平均每個員工創造的價值,是鴻海的 160 倍。

在從前的年代,只要你願意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從來沒有這麼懸殊過:一個木匠、一個廚子、一個鐵匠,哪怕手藝有高有低,收入也不會差到太誇張。然而,今天一個科技公司的高管和一個生產線工人,收入可以差到數百倍以上。造成如此大差異的關鍵,就在於「掌握新科技的知識」。

從 2000 年的互聯網革命、2010 年的移動互聯網革命、到今天的人工智能革命,科技的風口浪尖變得一次比一次快,殘酷的現實是,能夠跟上潮流的人就能獲得獎勵,而跟不上潮流的人只有被時代所淘汰。

◎未來的三種人

不管你相不相信「階級」,且讓我們先用一個簡單粗暴的分法,把世界上的人分作上、中、下三個層級:

「頂層」是上位的統治者。我們可以管他們叫資本家、既得利益者、政治菁英、權貴,隨便你怎麼叫。這些人的特點,是擁有資本、技術、人脈、權力、生產資源,可以靠著自己變得更加富有。

「中層」的,是靠專業技能吃飯的勞動者。這些人沒有賴以求生的資本,但憑藉著對知識的掌握,仍然能夠做「科技目前無法取代」的勞動,或者能夠嫻熟的運用科技勞動,換取報酬。

「底層」的,是既沒有資本又沒有技能的「無用者」──他們原先的求生技能被科技所取代,但又缺乏其他謀生的手藝。他們願意勞動,卻無法產生價值。

而在可見的未來裡,我們將可以確定,「中層」的門檻,只會變得越來越高。你需要更多的教育、訓練、新知識,才能夠在未來持續性的創造價值。而跟不上時代腳步的人,就只能淪落到日益龐大的「底層」。

所以,我們要給每個「無用者」發錢嗎?這不太現實

這些年隨著科技進展,「無差別基本收入」和「機器人稅」被美國的科技大佬們大力推廣。其理念是:既然有很大部分的勞工會淪為無法跟機器競爭的「無用者」,那政府應該要跟企業收稅,然後直接發錢給人民。

無論你聰明與否,勤奮與否,工作與否,你都能拿到一筆足以糊口的錢,能夠以消費者的身份活下去。

事實上,有些高社會福利國家已經這麼幹了:芬蘭今年開始實行為期兩年的「社會實驗」,在芬蘭的 2,000 名失業者,將拿到每年約 24 萬新台幣的基本工資,就算他們後來找到工作也不取消;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宣布展開「無差別基本收入」的試點計畫, 4,000 名窮人,每年將拿到約 40 萬台幣。

Elon Mask(特斯拉創始人)、Mark Zuckerberg(臉書創始人)、Bill Gates(微軟創始人),也都先後支持過「機器人稅」和「無差別基本工資」的理念。

「既然人類的工作被科技剝奪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科技創造的財富只歸少數人所有,那麼就由政府來分配這些財富給窮人,實踐公平。」──這就是無差別基本收入後面的理念。

但這後面的邏輯是很有問題的。

首先,無論個人才智高低、勤奮與否都統一給錢的方法,很容易變成「養懶漢」,拖垮整個社會。冷戰後,蘇聯解體和中國集體生產的失敗,都是血淋淋的例子。就算僅僅是把補貼的對象限於窮人,如美國自 1930 年代後建立了社會救濟制度,給了窮人公共住房、食品券、醫療保險。但隨著一次次的選舉加碼,補貼越來越高,而補貼的門檻越來越低,也造就了一堆即使有能力工作,也寧可待在家裡的「福利女王」(welfare queen)。

而直接發錢給窮人的方法,美其名為「救濟」、「實現公平」,但實際上腐蝕了窮人的自尊和心智,使他們喪失自立的動力。許多批評者認為福利制度事實上是「把窮人像腫瘤一樣從社會中割除了出去,任他們自生自滅」。

好吧,且不說直接給老百姓發錢的壞處,哪怕這些壞處都能夠避免好了,政府真的願意這麼做嗎?

事實上,政府發給窮人的錢,無論是「貧困救濟」或「無條件基本收入」,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來自於企業和人民的納稅。全世界目前也只有高收入的歐洲先進國家和天然資源豐富的產油國家,才能承擔高昂的福利支出,而近年來也已經難以為繼。

如果一個國家要給所有人發錢的話,必然要增加企業和勞動者的賦稅。但在全球化的時代,資本家、企業和勞動者又不傻,自然會搬到稅賦更低的國家──而當企業和勞動者都搬走之後,國家要拿什麼錢支持無差別基本收入?

或許看到這裡你會說,當政府、企業都開始罔顧基層民眾生存權利和尊嚴時,便是他們「倒台」之日──但很遺憾的是,我們姑且先不論如今隨著科技進步,統治者掌握的正規軍武力和烏合之眾的差異了;即使透過民主制度不斷「輪替」,前述所有的問題,換了執政者後就能有所改善嗎?

君不見如今放眼世界,集權的國家只有變得更集權;而所謂的「民主」國家好比台灣,執政者無論怎麼換,貧富差距依然越來越高,勞工尊嚴依然越來越低?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累積初始資本、鞏固生產能力!

「累積初始資本」這條就不用多解釋了。在中層逐漸消失,頂層和底層距離越拉越大的今天,我們得想盡辦法往上擠。無論你去創業、炒房、賭博、投機、整型、搞學運、玩直播、買比特幣、嫁有錢老公、賣臉、賣身、賣腎、賣肝、賣腦。只要你不偷不搶,不傷害別人,隨便你要做什麼能讓你累積初始資本、力爭上游的事情,趁著上升通道還沒完全關閉之前,都趕緊去做。別聽那些頑固份子的指指點點,他們要不是已經不缺錢了說風涼話,就是賺不到錢在講酸話。 20 年後,別人餓死了,你還活著,這比什麼都重要。

「鞏固生產能力」,則是讓我們持續性保持有被利用的價值。是的,人類的生產價值會逐漸降低,科技將會逐漸取代勞動者,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科技演化的過程中,每消滅 100 個低階崗位,也會誕生一個高階崗位──譬如 Uber 的誕生消滅了 100 個接電話派計程車的派單員,但也養活了一個寫派單算法的軟件工程師。這個職位是在 Uber 誕生前根本不存在的。

在未來,仍有生產價值的工作必然屬於更加專業、更有創造性、更能夠和新科技共榮共存的勞動者。

就算我們沒辦法爬升到靠著資本和權勢養活自己的頂層,至少我們能夠做到的是讓自己與時俱進,保持能夠靠勞動獲取報酬的價值。

「所以,你拉拉雜雜寫了這麼多,是要我們回學校進修嗎?免得自己被淘汰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也不是。鞏固生產技能要的不是大家趕緊回學校念書。事實上,今天的學校教育根本給不了我們太多用以求生的知識,課堂上教授的知識往往要不是過時老舊的,就是純理論派而不實用的。獲得知識這件事只能夠靠我們自己。多聽多看,多感受身邊的趨勢變化。

這並不是說回學校進修一點用也沒有,為什麼那麼多經理人回學校念 MBA、EMBA、在職進修?與其說是要獲取知識,還不如說是要混圈子,拓展人脈。你說這些人是要攀高枝、巴結權貴嗎?並不是的。而是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賺錢的方式瞬息萬變,保持消息靈通,掌握消息順暢是很重要的。

「生產能力」指的並不只是獲取報酬的專業技能,同時更含括你能夠獲得新機會的訊息能力。

然而,「累積初始資本」、「鞏固生產能力」恰恰是底層勞動者最難做到的

回到這篇文章的最開始,這些最容易受到科技變遷影響的底層勞工,這些快遞員、清潔工、保安門衛、餐廳服務生、生產線工人,恰恰也是最難翻身的。

不僅低階的工作讓他們難以累積初始資本,高壓的工作強度讓他們沒有提升技能的時間,連他們所在的社會階層,也沒法讓他們獲取新知識和新機會。

對於底層勞工來說,資本、知識、機會是三重缺乏的。而在未來,底層和中層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別說要翻身了,連要繼續活下去,連今天要活得不比昨天差,都是千難萬難。

「怎麼辦呢?」你問。老實說,我一點辦法也沒有。

你可能會說:「提出問題卻不給解決方法,那是耍流氓。」但不好意思,我也只能耍流氓。我看到了這個趨勢,但我不認為有任何方法可以改變它。

我心理上非常同情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差的底層勞工,他們同樣也是人,同樣也有身為人的尊嚴。但他們的尊嚴在時代的巨輪下被無情的輾壓。而這個巨輪並不是任何人用惡意鑄造的,而是社會演化自然而然發生的。這一切都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當有一個人溺水的時候我們能拉上一把,但當有一百萬人溺水的時候,在岸上看的我們,除了嘆息,還能做什麼?

更何況,你我並不是真正站在岸上

親愛的你,你是怎樣的人呢?對,我說的就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
讓我猜猜,你受過大學教育,25 歲到 34 歲,有一份白領工作。家裡能讓你接受教育,但也沒辦法留資本給你。你靠這一代到兩代人的奮鬥,過上了中產階級的生活。你賺得不多不少,還能湊活,至少比底層勞工好些,但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難。你對未來非常迷茫,不知道命運會把自己帶到哪裡去。

這是 Facebook 的後台大數據告訴我的用戶畫像:就跟我是一類人。

其實也很合理。有錢有勢的頂層階級不太可能是我的讀者,而底層勞工為了生存早已心神俱疲,不會看我的文章。更年輕的還在學校裡享受最後的自由,尚未感受到現實的艱難;而年紀更大的趕上台灣經濟爆發的紅利期,早就賺飽上岸了。

我的讀者和我自己一樣:就是站在薄冰上的新中產。

我們以為自己站在岸上,事實上我們腳下只是薄薄的一層冰,只要稍用力一踏,我們就會跌進刺骨的冷水裡活活淹死。我們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可以倚靠的資本,唯一有的只是專業能力,能讓我們過上底層勞工稍稍好一點的日子。

但專業能力是最容易被科技所淘汰的。一個不小心,我們也會被時代的巨輪輾壓。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不過是用沙砌的城堡,風一大就散了。

當我們還有閒心同情別人的時候,也別忘了自己同樣岌岌可危。我們遠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安全。

「諸位珍重,願來日以富貴相見。」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歷史小說的一句話,以此送給大家。到了今天,有沒有錢已經不是日子過得好些差些的問題,而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希望二十年後,在看這篇文章的你還活著,我也還活著。我們能以富貴相見。

祝福大家。

~~~~~~~~~~~~~~~~~

「拚能力不如拚關係, 靠自己不如靠爸媽」--
無權無勢的寒門子弟,如何奮力求生?

2017-06-01 作者/劉庭安  原文網址  作者FB

每到找工作、換工作的季節,都有許多學弟妹和學生來問我找工作的建議,尤其是想進管理顧問、新創公司,或是到海外工作的。

我其實非常排斥給人建議。首先,我自己混得很差勁,有許多優秀朋友二十多歲就創業成功,公司都上市了,我還在當打工仔,實在算不上啥成功典範。

再者,經驗是沒辦法複製的,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成功之道。哪怕是張忠謀手把手地傳授他的畢生心得,我們也創不出另一個台積電來。

然而,在這個階級固化的時代,「拚能力不如拚關係,靠自己不如靠爸媽」。

作為沒錢沒權沒勢的寒門子弟,我們面臨著就算比上一代多付出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過上同樣舒適生活的窘境。未來的貧富差距更會越來越大,攀不上去的中產階級,連維持現狀都不可能,將會徹底淪落社會底層。

然而,這不代表我們寒門子弟要接受現實放棄希望,魚在砧板上都曉得要蹦一蹦呢。我們就算沒權沒錢,還是有自己的智力、體力、時間作為武器,在人生棋局上背水一戰、奮力求生。

但除了「心靈雞湯」的堅持夢想、努力上進那套之外,具體上要怎麼做呢?小弟我還是拋磚引玉,總結了三條自己的心得跟大家交流一下,請大家吐槽拍磚吧:

1. 拿時間投資
2. 找上升的船
3. 做核心業務

◎拿時間投資

首先,資本家和打工仔最大的差別,除了資本的多寡,還有什麼呢?我認為是對錢和時間的認知角度。我們要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是「薪資」呢?

一般人認為,薪資是我們用「為社會創造價值」去換取的貨幣,這個貨幣可以用來交換其他人的價值。打個比方,我幫人理了個頭髮,賺了兩百塊。這兩百塊我可以去餐館吃一頓別人準備的餐點。

然而,資本家並不這麼看。對資本家來說,錢和時間都是能夠拿來投資的籌碼。譬如說,當一個風險投資者投資一家新創企業時,投資者看的是投資是否有可能在 5 年增值 100 倍。如果有,風險投資者就願意把錢和時間壓在這家新創上,因為投資的回報比把錢放在銀行或買房來得高。

因此,如果我們用資產階級的角度來思考「薪資」,薪資其實是我們機會成本的「折現值」。我們打工仔跟風險投資者一樣,都可以拿錢和時間投資,差別在於打工仔的金錢資本少,且通常沒有辦法拿金錢資本,投到早期有爆發性成長可能的好項目上。

但我們可以拿自己的時間為資本,押注在這些「好項目」上。

對每個人來說,一輩子能夠工作的時間大約都是 50 年。這 50 年的時間,我們可以為穩定的大公司或政府機關打工,賺取穩定的現金流,相當於把資本拿去買低風險的固定收益產品。

或者我們可以去賭賭看有潛力的爆發性企業,相當於拿資本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犧牲短期的現金流,但換來股權跟公司快速成長的上升空間。

當然,人各有志。我不是勸說每個人都該去新創企業,不該去當公務員或是幫大企業打工。但對年輕人來說,我們的風險承受度較高,反正失敗了頂多回去大企業打工,沒什麼好失去的。

尤其,在全球快速變遷環境下,這些「穩定」的選擇也未必如此穩定。NOKIA、YAHOO 這些大頭說倒就倒,幾年的時間就風流雲散了。成熟的大企業給出的薪資和上升機會也相對較差,尤其是台灣惡劣的環境,這些工作就更危險了。

說到底,奴隸能夠失去的只有鎖鏈,何不賭他一把?

◎找「上升的船」

由此我們講到第二點。我們的職業發展其實跟我們選擇的工作環境和公司切切相關。

有句老話說得好:水漲船高

打個比方,要是你早在 2004 年加入 Facebook,成為早期前一百位的工程師,估計你現在已經享有豐厚的待遇和地位,在業界也有很好的聲譽。就算你要跳槽,也可以頂著 Facebook 前一百位工程師的光環,到處都有人搶著要。

然而,如果你在 2004 年決定加入 NOKIA,由於公司的下滑和失敗,你的履歷也可能會蒙上一層陰影。因為你的公司不行,別人也會認為你的能力不行。

這就是我總結的第二條心得:找上升的船。或是我們講直接一點:永遠站在勝利者的這一邊。

這也是為什麼我通常會勸阻學生去那些已經過了顛峰的公司,因為等著這些公司的只有下滑和毀滅。在一艘漏水下沉的船上,人心散亂,容易有嚴重的政治鬥爭。想想船都要沉了,有想法的聰明人早就下船了,剩下的要不是能力差走不了的,就是想要分到最後一塊肥肉的食屍鬼。

譬如說台灣現在有些過氣的電子公司,把棺材本都押在看不到未來的應用上,在本業持續虧損萎縮的情況下,試圖要再造新局。雖然,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在毀滅邊緣浴火重生,再攀顛峰的例子。但在未來,由於競爭的節奏越來越快,這種轉型改造會越來越困難。

作為打工仔,我們既不是創辦人,又不是股東投資者,沒必要去賭這個渺茫的希望。買潛力股永遠比買水餃股有盼頭。

◎做核心業務

然而,就算去了一家有盼頭的公司,最重要的是要做這家公司的核心業務。

打個比方,一個軟體工程師,最好是去科技公司工作,因為寫軟件是科技公司的核心業務。但如果是去一家食品飲料公司的 IT 部門,軟體工程師能發揮的價值就少了。

處於核心業務,代表你能夠獲得的資源和關注更高,同時能夠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因此,有些大公司的新業務部門,如果不是去當管理層的話,則盡量避免。大公司的內部創新通常很難成功,因為新業務會跟既有的流程、資源配置、價值觀打架。最直接的例子,是代工廠要做自己的品牌,如果是投資或收購的新公司可能還有些指望,如果是內部部門的話,99% 的機率是個坑。

想辦法打進一個公司的核心業務,是讓自己才能發光發熱最好的方法。畢竟,越靠近心臟的血管,能得到最多的血液。

總結

我們這代年輕人,不幸生在這個年代,不幸生在台灣。在我們掙扎求生的時候,還要忍受「草莓族」、「我們以前 Blah Blah Blah...」、「相比非洲的饑民你們已經很好了」、「不好好努力只想花錢」這些冷言冷語的屁話。

如果我們真的聽進了這些屁話,安穩苟且、不盡力爭取。或是悶著頭窮忙瞎幹,不去尋找更好的機會,那就真的完了。

在這場勝率渺茫的棋局上,我們只能夠大膽進擊、步步小心!

畢竟,命運總是垂青勇者。

~~~~~~~~`
文章:【因為你爸媽不是統治階級】

2018/01/16  作者/劉庭安  

剛剛在臉書上看到了一個留學德國的博士生對這次修勞基法發出的控訴,裡面有幾句話我看得特別難受:

##「一群中年人,本該身為國家的中堅份子,先是狂炒地皮讓房地產飆漲,亂挖山巒破壞環境讓土地空氣水都汙染到再也不適合人類居住。然後讓勞工超時工作到死再說大家一起來積功德。

我真的不懂,你們再活也不過就是二三四十年,請問你們用盡力氣累積的財富和權力到底是為了什麼?榮華富貴嗎?你們自認為還享受的不夠嗎?還是你們每個人都想挑戰成為史上最惡名昭彰爛人第一名的寶座?

看看自己身邊的好友大半出了國,還待在台灣的不斷想著怎麼出國,這些人可不是都想要出國深造好回國報效國家,而是在逃亡阿?

我不懂,你們這些從年輕人身上搶來偷來的東西,等所有的年輕人都被你們逼走以後,誰來買房子讓你們炒地皮?誰來付你們的的健保無限大坑洞?等你們退休後誰來繼承這些事業?誰來付你們的退休金?沒有人啦!都被你們趕跑啦!

我真的不懂,同樣是身為父母的你們,為什麼,要用盡所有的力氣趕走自己的孩子。」##

看到這一連串的「我不懂」,我心裡特別感同身受,但差別在於我是懂的。這些立委諸公、黨政高官們,他們的小孩是不需要逃亡的,所以他們根本也就不在乎。

統治階級的小孩照樣是統治階級。要逃亡的都是我們這種沒好老爸的窮小孩。

別抱怨了,統治者也不會聽你的。事已至此,好好努力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

下輩子記得投個好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