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見鏡台灣/《新論.譴非》

◎社評:《新論.譴非》

日期:2016-10-24   作者:彭振宣   原文網址

在這次選舉中,由於多數人厭惡國民黨執政八年的惡劣政績,因此「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就成為了流行語。而朱立倫宣佈參選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試圖扭轉這樣的觀點。也因此朱立倫在近日接受專訪時,先是說少了國民黨台灣政治將變成民進黨一黨獨大,過幾日又說:「不能因為國民黨的錯誤,而投給民進黨。」

由於我最近要貫徹「行政中立」的原則,所以就不評論朱立倫的發言了。但我打算說一個歷史的例證,而該怎麼做就留給諸位自己來評斷。這個故事出自東漢桓譚寫的《新論》,故事如下:

昔齊桓公出,見一故墟而問之。或對曰:「郭氏之墟也。」復問:「郭氏曷為墟?」曰:「善善而惡惡焉。」桓公曰:「善善惡惡乃所以為存,而反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則怨之;惡人見其賤己而不好,則仇之。夫與善人為怨,惡人為仇,欲毋亡得乎?」《新論.譴非》

這故事是說,有一天齊桓公出去玩,跑去參觀古文明的廢墟。齊桓公問當地人這廢墟的由來。當地人回答這是「郭氏」這個政權留下的廢墟。齊桓公又問,為什麼郭氏會滅亡?如今只剩下廢墟可看?

當地人回答:「因為郭氏崇尚善良的價值,厭惡罪惡的行為。」
齊桓公覺得奇怪,問說:「崇尚善良的價值,厭惡罪惡的行為,照理來說應該興旺,怎麼反而毀滅到只剩廢墟?」

當地人回答:「崇尚善良的價值,卻不能晉用好的人才革新國家。厭惡罪惡的行為,卻不能真正將造成罪惡的勢力趕出政權。善良的人看到國家崇尚自己的善良價值卻不讓自己執政,就對國家離心離德。壞蛋看自己的罪惡被批判,就仇視國家開始搞破壞。一個國家搞到善人離心離德,惡人拼命破壞,能不亡嗎?

而在三國時代,曹操之所以崛起,很大一部分是依靠「荀彧」、「荀攸」兩叔姪幫曹操主持政府。曹操曾經評論荀彧跟荀攸怎麼幫助他擊敗群雄,說到:「荀令君(荀彧)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荀攸)之去惡,不去不止也。」簡而言之,荀家叔姪幫助曹操主持政府,革新政權,依靠的秘訣就是齊桓公在參觀郭氏廢墟時所習得的道理。秘訣無他,遇到好人才就要拼死把他送進政府,遇到壞蛋就要堅持把他趕出政權。

民主政治的價值就在於「輪替」,做的不好就該滾蛋天經地義。如果某政黨做的不好已經被罵翻,人民卻苟且不用選票讓他下台換人執政,那可就犯了郭氏滅亡的歷史鐵則。堅持把好人送進政府,讓壞人下台,這就是曹操崛起而郭氏滅亡的成敗分野,不可不慎。

~~~~~~~~~
✪精選文章:不尊重專業,唐朝就是這樣滅亡的


~~~~~~~~
(本人Linda沒有任何政治立場,po上此文是因為喜歡「郁離子」這段歷史故事。)

社論》「外來權貴」與「在地侍從」

2015-10-31 原文網址:自由時報

「換柱」、「搓圓仔湯」之後,中國國民黨中常會又通過修改不分區立委提名辦法,意在為立法院長王金平再度列名該黨不分區立委解套。「本黨」黨主席兼總統參選人朱立倫,顯然是要藉由王金平拉抬立委選票,並在未來立法院院長之爭佈下棋子。前總統李登輝則稱,蔡英文當選總統大概沒有困難,但仍需立法院配合;他認為,只有王金平有辦法號召、影響本土力量,處理本土利益與百姓的各種問題。

民進黨也好,國民黨也好,其他政黨也好,愈多人為台灣利益努力,當然是件好事。不過,有個問題十分值得深思:中國國民黨內俗稱的本土派,應該算是怎樣的本土力量?國民黨是外來政黨,必須結合台灣社會力量,才能存在於台灣進而執政,俗稱的本土派就是這樣受「本黨」一路栽培起來的。那些本土派人士,在地方,在國會,為「本黨」犧牲、奉獻、享受,但幾乎難能進入決策核心。獵人吃肉,獵犬啃骨頭,不可能反過來。

長期以來,「本黨」有一群人壟斷黨產、意識形態、國共關係、軍事、情治、司法、警察等黨國部門,而俗稱的本土派犧牲、奉獻、享受,最後仍在權力核心之外,只能扮演抬轎者的角色。前者,堪稱「外來權貴」;後者,堪稱「在地侍從」。喝黨奶水長大的「在地侍從」,本質上皆以「本黨」的利益為最高道德,而不是以「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為行為準則。一旦他們違背「黨意」,忤逆「外來權貴」,被「本黨」斷奶,政治生命也難以為繼了。

有了李登輝的前車之鑑,「外來權貴」更高度警戒,絕不讓「在地侍從」反客為主,把中國國民黨變成台灣國民黨。事實上,他們牢牢掌控黨國部門,也使得「在地侍從」很難爬到他們頭上來。馬英九整肅王金平,便是該黨「外來權貴」修理「在地侍從」的經典之作,只不過馬英九聲望太低、手法拙劣,搞到自己狼狽不堪。儘管如此,從總統初選到萬年議長,朱立倫對王金平的政治算計,依舊不難嗅出「外來權貴」在玩弄「在地侍從」。不分區院長又如何?開除黨籍還不是將軍抽車!

「外來權貴」陷入頹勢,更需要「在地侍從」圍爐取暖,絕不意味會讓他們染指黨國部門。不論執政或在野,「外來權貴」都牢牢抓住「黨中央」,因為那是他們的特權、禁臠。二○○八年至今,執政期間,固不待言;二○○○年到二○○八年,在野期間,「外來權貴」曾經絲毫放鬆過他們的特權、禁臠嗎?不僅沒有,甚至跑去聯共制台,「寧予外人、不予家奴」,「在地侍從」在戲棚下等再久,機會也不會從天而降。初選,換柱,「在地侍從」,誰理你啊?

劉伯溫的《郁離子》有一個寓言:有一位狙公養了一群猴子,每天命令猴群到山上摘果實供養他,沒有達到目標的便抓來痛打,那些猴子又苦又不敢違逆。一天,有隻小猴子問猴子們:山上的果實是狙公種的嗎?只有狙公有權去採嗎?回答都是否定的。於是小猴子說:那我們何必替狙公幹活。猴子們一聽,全部覺醒,都跑掉了,最後狙公便活活餓死。「外來權貴」宛如狙公,「在地侍從」宛如眾猴,沒有眾猴手上的選票,「外來權貴」還有甚麼戲唱?

今天,台灣民主化了,「外來權貴」與「在地侍從」的扭曲關係,必須徹底翻轉,「在地侍從」才有機會成為貨真價實的本土派,把本土價值注入外來體制,以轉型正義改造黨國部門。唯有在這樣的翻轉之下,社會上對俗稱本土派的期待,才有可能落實。當然,「外來權貴」勢將全力阻擋這樣的翻轉,因為這不僅剝奪他們的壟斷性,也危及他們的政治生命。於是乎,「在地侍從」體會實踐上述眾猴覺醒的寓言,正是擺脫被當猴子耍的宿命,擁抱台灣主體價值、樹立政治人格的機會之窗。

~~
◎延伸影片:崇禎皇帝為什麼跑不了?!




~~~~~~~~~~~~~~~~~~~~~~~~~
網路作家:"白袍旅人"文章摘錄:(全文網址)

歷史,向來都很複雜

再次強調,明朝的覆滅,是諸多因素的結果,絕非單一因素可以解釋。這期的羅輯思維是由崇禎的個性切入。去探討說一個「好皇帝」,為什麼會毀掉一個王朝?羅胖歸納了幾點,我看完了,還真是有強烈地既視感。這不就是某黨多年來在台灣的所作所為嗎?

一、刻薄寡恩。崇禎對手下很刻薄,替他辦事可以,要獎賞就免了。晚明的一代名將孫傳庭帶著五千殘兵,對抗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而戰死於潼關。崇禎不僅沒有把孫傳庭當成「殉國的將軍」,沒有撫卹其家人,還說:這孫傳庭八成是溜掉了吧?某黨對台灣,不就是如此。不僅對這塊養育他們的土地與人民毫無感恩之心,還整天作威作福……。

二、不擔責任。翻譯成現代用語,就是「都是 they 的錯」。大臣依據崇禎的旨意辦事,後來成果不佳,卻成了代罪羔羊。舉例來說:崇禎時期,北京整天被皇太極搗亂。崇禎的一個大臣就跑去跟滿人議和,但是這件事情後來不小心見光死了,崇禎卻把一切的責任推給那位大臣而把他殺了,說:都是他的問題。各位,這個「都是 they 的錯」之場景對我們來說,是不是非常有既視感?對了,崇禎也會玩「消失」這招的……,跟某位首長也很像。

三、剛愎多疑。明朝的大臣中,地位最高的是「內閣大學士」,而內閣大學士的頭頭,稱為「首輔」。大概類似宰相或現在行政院長的地位。整個明朝兩百多年十七任皇帝,總共有四個首輔被殺,崇禎就幹掉兩個,而被他殺掉的六部尚書(大概是現在行政院各部會部長的位置)也多不勝數。做錯事被處罰就算了,可怕的是崇禎會因為個人的不爽而把大臣給幹掉。即便在風雨飄搖,急需用人時,只要崇禎對大臣不爽,照樣幹掉。這點曹操就比他強多了。我不知道您想到什麼,我倒是想到了莫名其妙遭殃的公道伯……。


您看看,是不是非常有既視感? _ _ _ 是不是根本就是崇禎 2.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