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3 聯合報╱社論
烏克蘭反政府示威在爆發血腥衝突後,引起各方勢力關注,昨日形勢丕變,總統亞努科維奇匆匆離開首都基輔,國會則宣布釋放遭囚禁兩年的「美女總理」泰莫森科。這次,看來反對派再度從街頭取得了勝利;但諷刺的是,這一幕,似乎只是回到了十年前那場「橘色革命」的原點。
烏克蘭 國徽 |
不同的是,上次亞努科維奇下台,是因為選舉舞弊遭到人民唾棄;這次,則是因為拒絕與歐盟簽署《聯合協議》,卻求取俄羅斯的經援,讓「脫俄入歐」夢碎的烏克蘭人憤而上街。表面上看,這次示威可視為「親歐盟」與「親俄」路線的鬥爭,但這和當年「橘色革命」被視為「民主」對「腐敗」的抗爭一樣,都是過於簡單的分類。烏克蘭真正的困境是,多年來把持權力的政治菁英,一直在濫權謀私、大搞民粹,以致無法把國家帶向廉能治理的民主。
群眾能贏得街頭革命,卻未必能贏得國家治理,這是「橘色革命」十年落得一場空的血淋淋教訓。當年「橘色革命」的獲益者是尤希成科,他上台後採取偏激政策把多數預算分給人民,結果導致通貨膨脹,國家卻無力建設,弄得民不聊生;此外,他不信任自己的盟友泰莫森科,以貪腐為由將她革職。正因為烏克蘭民心思變,四年前才會回頭選擇了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為總統,以為他能帶來安定和發展;誰料,就在烏克蘭人企盼加入歐盟的時刻,亞努科維奇卻突然倒向莫斯科,讓烏克蘭人民覺得飽受背叛。
被推翻過一次的亞努科維奇,在重新獲得民眾認可後,為何不能記取教訓,再度重蹈覆轍?這是個令人難解的問題。更耐人尋味的是,烏克蘭人民二○一○年又為何讓他們唾棄過的領袖重登大位?這是烏克蘭人的公民意識不夠,或者社會及族群的特殊結構使然?
從內部因素看,烏克蘭原本即有「東部傾俄」、「西部傾歐」的分化傾向,這一則是地緣因素所致,二則與族群的分布有關,三則是蘇聯時代「重東輕西」政策的歷史遺跡。然而,當年的「橘色革命」至少打著「反貪腐」的旗幟,希望追求全體烏克蘭更大的民主自由;但十年後這場「親歐」與「親俄」的路線交戰,則只是愈發強化了烏克蘭的民族主義及分裂傾向,烏克蘭裔與俄羅斯族裔之間的鴻溝加深。烏克蘭西部與波蘭鄰界的立維夫地區,近日更乾脆宣布脫離中央管轄,其他地區也群起仿效,這都預示了烏克蘭失控的可能。
也因此,接下來這段時間,如果總統出逃而政權無法順利過渡,基輔在權力真空下,極可能出現嚴重的脫序現象。事實上,近月來反對陣營不斷分裂,群龍無首現象日益明顯;正當年輕示威者熱中串連籌組「百人隊」之際,極右翼的力量反而找到異軍突起的機會,這都是讓人憂心的事。
從外部因素看,烏克蘭的局面正在重演冷戰時代的東西對峙。美國及歐盟正聯手斡旋,希望防止局勢惡化,西方媒體甚至把基輔獨立廣場描繪成俄國總統普亭隻手布置的「煉獄」。相對的,俄羅斯方面則指控西方勢力意圖染指烏克蘭政局,扶植反對派為傀儡政權,趁機進入俄國「後院」。
事實上,西方國家對於烏克蘭的態度並不一致。歐盟一方面把烏克蘭視為其向東擴展的一個「棋子」,一方面又對將負債累累的烏克蘭納入歐盟表現得極為冷淡;這種態度,只會把烏克蘭推向俄羅斯。美國則認為歐盟優柔寡斷,不僅率先對廿名烏克蘭官員發布「簽證制裁」及「凍結財產」,並增加對反對派的支援;但可憂的是,這也使反對勢力備覺有恃無恐。
接下來,烏克蘭的秩序要如何維持,是一個大問題。烏克蘭如果不能透過民主選舉產生可託以重任的領導人,恐怕真會淪為強權的「棋子」;那樣的話,再多的橘色革命也救不了它。
【2014/02/2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