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剝奪感」吃垮台灣
2015-10-29 作者/范疇 原文網址
一個真實故事。某原先億萬資產的家庭,事業經營不善,日常生活開始拮据。一日,第二代的爸爸帶著第三代的十歲兒子逛街,兒子看中一雙奈克球鞋,爸爸伸眼一望,台幣六千。爸爸跟兒子商量:你已經有很多雙球鞋了,爸爸錢不夠了,今天不要買好不好?兒子面露不爽回嘴說:不是刷卡就有嗎?
另外兩個真實故事。立法院官車數量達不到一人一輛,某立委不悅說:讓立委坐小黃像話嗎?台北市想把政務官在精華地區的豪美官邸月租金由每月七百元漲至一萬五千元,某政務官說:漲到一萬五我就捲舖蓋走人。
真實故事在台灣講不完。已經在領退休金的公務員,社會想刪減額外的年終慰問金,他們問:那我這個年怎麼過?台北市刪減老人慰問金,議員說:請尊重老人。這個福利,那個福利,這個補貼,那個補貼,每一項刪除,當事人都產生「相對剝奪感」;你相對我,我相對你,人人理直氣壯,而台灣政府的信用卡就要刷爆。
福利補貼,各國都有,但大部份是階段性的政策,像台灣這樣「一旦擁有、萬年不死」的福利補貼習慣,世上還真不多見。這裡面的問題,正如癌症的道理。人人都有癌細胞,關鍵在於癌細胞是否累加,一旦癌細胞只增不減,就成為「癌症」。對社會上真正被剝奪者,我們給予福利補貼,此乃天經地義,但是,倘若「相對剝奪感」成為福利補貼相對加碼(或不刪減)的理由,這個社會就是個得了財政癌症的社會。
如何造成的?我猜理由不脫以下幾點。
其一,台灣的從政者多屬國家經營的無能之輩,素質及知識兩缺,既不懂開源之道,亦不懂節流之道,但是畫大餅、亂切餅的能力是有的。
其二,台灣懂得開源節流之道的人,眼看著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被「商(業)盲」、「經(濟)盲」者盤據,因而生出「不如自己做企業去」之嘆,以加入政府為懼,甚至為恥。
其三,台灣人民未脫中國式的百姓傳統,靈魂深處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照顧百姓的一切」,而缺乏自立自強的經濟獨立公民人格。
剝奪感是一件嚴重的事,忽視它,搞出革命都有可能。但是,台灣特色的「相對剝奪感」,卻類似一種無賴的思維,一種「要死就大家一起死」的態度。說一件會得罪當前台灣社會的事實 - 二十幾年前,中國也處在嚴重的「相對剝奪感」症中,社會上的普遍氣氛是「他那麼爛的人得到的是我的兩倍,因此我只要做到他的一半程度就對得起工作了」,而現在的普遍社會氣氛是「連他那麼爛的人都能拿到我的兩倍,我只要做的比他好,將來一定可以拿到他的兩倍」。我記得,三十年前的台灣,社會氣氛正如今天的中國。
在剝奪感這件事上,台灣需要一場徹底的「思想歸位」運動,只照顧那些真正被剝奪的人群,而停止照顧「相對剝奪感」。讓我們都變成公民,而非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