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參考不同的論點,非認同。>
作者/亞洲週刊 筆鋒 日期:2017/05/14 原文網址
延申參考:台灣年輕人 無回家的路
中國已成東南亞領頭羊,而台灣哪兒出問題,蔡政府就在東南亞動腦筋,既無政策,也無做法。「南向」到「新南向」,只是呼口號,已註定將成泡沫,如何改善兩岸關係才是台灣真正問題。
假日時,台北車站的外勞/外傭 |
(一)中國在前外長錢其琛努力下,已成東盟國家成長的領頭羊。二十一世紀,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及馬來西亞都有高成長,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的貢獻;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及「亞投行」這種大策略,東盟國家受惠最多。
(二)自中國創辦博鰲論壇起,中國已成東盟國家整合為一體的最大平台,「東盟加一」和「東盟加三」,甚至發展為亞洲大整合,整個亞洲已成全球最大成長點。正因中國與東盟的高度整合,所以美國放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亞洲的整合必將更為穩固。在「亞投行」的帶動下,東南亞國家的基礎建設必將大進。
(三)在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零年代,由於國共對峙,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尚未成功,因此東南亞國家尚與台灣有密切往來。在台灣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時代,東南亞的華人社會也支持台灣。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沒有國家的人格權,在外交上比較孤立,但台灣與東南亞國家仍有相當深厚的實質關係。在一九九零年代中後期,台灣對東南亞的投資高達四百億美元,那是台灣在東南亞的黃金時期。
但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國大陸為穩定亞洲金融秩序,人民幣並未貶值,東南亞國家對大陸心存感激,大陸對東南亞影響力開始大增。同時,台灣則偏向台獨的李登輝和陳水扁當政。李登輝為配合日本在東南亞擴張,與大陸爭取亞洲的領導權,遂推動「南向策略」,但當時的東南亞國家已開始偏向大陸,李企圖藉著「南向」和東南亞國家外交升級,替台獨鋪路,東南亞國家並不支持,最後李自承「南向」失敗,宣告停止。李登輝當政時,台商開始到中國大陸投資,台灣工商界由「南向」改為「西進」,於是台灣與東南亞的關係開始疏遠。
二零零零年之後,台灣由民進黨的陳水扁當家,更急著想在東南亞突破外交,推動台獨,台灣多次企圖派人訪問東南亞,但都被拒絕。當時的東盟秘書長蘇林公開表示,東南亞國家都奉行「一個中國」的原則,並不支持台獨。台灣和東南亞國家漸行漸遠。
因此,從一九四九到一九九零年代,台灣由於國共對峙,與東南亞國家還保有一定的親密關係;但從一九九零年代後期開始,由於中國大陸快速成長,對東南亞的影響力大增,台灣在東南亞遂日益邊緣化。到二零一六年,台灣由獨派傾向更明顯的蔡英文當家,蔡政府否定「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快速冷凍,雙方經貿、觀光,甚至文教交流都快速冷卻。蔡政府無計可施,遂提出所謂的「新南向」。蔡英文早年曾是「南向」的推手,現在又搞出個「新南向」,但「新南向」樂觀嗎?包括台灣內外各方都相當質疑保留。
蔡政府反對兩岸經貿往來,主張不要到大陸投資,應到東南亞投資。但做生意並非隨意搬家,到大陸投資的台商,長的已有三十年,短的則有十年,這些台商早已把大陸當作第二故鄉,他們目前關心的是企業的跨代傳承,而不是搬到東南亞,所以「新南向」對台商並無吸引力。最近台商聚會,大家關切的是蔡政府的兩岸政策是否可能改變。「新南向」只引起台商的惡感與反彈;據了解,蔡政府「新南向辦公室」事實上並沒有甚麼工作,顯示出「新南向」只是口號,並無任何進展,因此人們對新南向並無預期。
近月,陸客觀光大幅減少,如何吸引東南亞旅客又成新口號。台灣也在東南亞新移民身上大作文章,台灣有許多越南新娘及菲勞、泰勞及印尼勞工,有些成了新移民,但這些新移民與觀光客並無關係。另外則是大陸學生到台灣進修,最多時達到四萬,今年已減為一千,於是招收東南亞學生也成新口號。台灣哪出問題,蔡政府就在東南亞動腦筋,既無政策,也無做法。
中國「大龍向南看」是成功先例,它以舉國之力推動東南亞關係,現在大陸已成東南亞領頭羊。但台灣從「南向」到「新南向」,只是在呼口號,「南向」及「新南向」已註定將成泡沫,如何改善兩岸關係才是台灣真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