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 星期一

【現實】台灣年輕人 無回家的路

【再不救低薪,輸出當台勞,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宿命!而且找不到回家的路……】

-延伸參考:寒門再難出貴子/窮者恆窮,富者恆富給底層窮人的迷幻藥

2017-04-17  文/洪雪珍   原文網址   

最近有2位年輕朋友跟我辭行,1位是27歲上班族,要到中國工作;1位23歲大四生,要到中國念研究所。他們的原因一致,台灣深陷低薪泥淖,看不到希望,只好選擇出走。上班族還未找到工作,仍然樂觀相信這是正確的選擇;大四生則已經考取台大研究所,仍然不改其志,毅然決然地頭也不回走了。

幾年之後,歷練過後或學有所成,他們還會回台灣就業嗎?
答案是,他們都會想回來,卻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1隻灰犀牛:年輕人才外流

你可能已經很清楚什麼是「黑天鵝」,它出自於10年前金融海嘯時出版的《黑天鵝效應》一書,講的是罕見但會帶來極大衝擊的事件,最近市面上出了另一本新書《灰犀牛》,講的是既存的威脅,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或不做因應處理。
無回家的路
在台灣,人才出走這個問題,不是一隻百年難遇的黑天鵝,而是一隻體積龐大,正在往我們面前衝來的灰犀牛,而我們的反應是什麼?不是逃跑,也不是因應,而是呆住了,動也不動。人才外流不是一個不存在的問題,而是一個看不見的問題。究竟有多少年輕人出走,連政府都提不出一個確切數字,就知道有多瞎。
2011年,當時總統馬英九說:「人才外流是國安問題!」可是政府努力留下的是科研人才,對於其他更大量的中產專業人才出走卻未見對策。直到今天,5年過去,換了新政府,人才流失繼續年年創高峰,看不到任何積極性的防範之道。

電視台財經主播呂若潔寫過一篇文章,提到她的同學朋友無不名校畢業,可是半數移居國外工作,每個人都說好想回台灣,結果不是回台灣,而是回到亞洲其他國家,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

「台灣的薪水太低!」

在過去,資深老鳥出走,比如派駐中國擔任主管,是被工作機會給吸走;現在輪到資淺的年輕人,是被低薪給推出去。以前輸出的專業主管,在台灣有家庭,還會回來,現在輸出基層白領與灰領,在當地結婚生子,落地生根,再也不回台灣。

第2隻犀牛:人才等級降低中

大學林立後,餐飲觀光科系增加最多,校長卻心裡淌血,眼見新加坡來台灣招募以廚助與服務生居多,懷抱理想的熱血青年一個一個往外送,他們不能排斥也不能鼓勵,因為留在台灣也是做一樣工作,薪水卻是更低。

就在這時候,緊跟著人才外流的第1隻灰犀牛現身後面,第2隻灰犀牛也迎面衝來,台灣人才的評等在下降中。

台灣一直自詡教育普及、人才優良,輸出的卻是從事基層工作,這是一個重要警訊,他們正在為台灣人才定錨,等級降低,可是政府還是呆立不動,一旦形成刻板印象,深入人心,很難再改變。今天,其他國家來台灣挖角,稱讚台灣人才CP值高,但是時間久了,會逐漸認定我們的勞工低階,付給低薪即可。看看東南亞國家的演變,台灣不就正好坐在他們還熱呼呼的屁股印子上。

20多年前,菲傭瑪麗亞進入台灣家庭,都是高中以上程度,大學畢業也不少,甚至有醫學院高材生,曾幾何時菲傭嫌台灣薪水低,轉往加拿大,換成印傭來台;當印尼經濟轉好後,越傭又取而代之。即使如此,最近朋友家的越傭竟也要辭職,開美甲店,當老闆去了!她原來是做看護,後來嫁給雇主,朋友特別介紹她的背景:

「在越南,她是大學畢業生,當老師的!」

聽來分外熟悉,赴國外工作的台灣人中,大學畢業占六成,全世界最高,屬於高階人才淨出國。是的,在專業人士之外,有一批基層勞力正在輸出中,都是大學程度,可是政府把頭埋在沙堆裡,沒有數據,沒有專責機構,保護在外地單打獨鬥的年輕人,任由他們遭受部分黑心雇主的剝削卻求助無門。

企業再給低薪,就會沒人可用

就個人來說,到國外闖蕩,是值得鼓勵的,有助於歷練、成長與視野,努力有成者還會鍍一層金,身價看漲。他們都是年輕一代,出得去,問題是回得來,為台灣所用嗎?政府若是現在對這一隻灰犀牛毫無因應之道,他們在未來便會找不到回家的路,台灣也將在少子化與人才流失的雙殺之下,面臨人才空洞化。

難道企業無感嗎?

他們超有感!根據萬寶華的調查,在找不到人才上,台灣企業的痛苦指數是亞洲第一,可是大家還是不相信灰犀牛會衝到面前,仍然心存僥倖,勉強湊合,硬是想方設法「擠」出人力,就是不願意「擠」出薪水,而且對於基層勞工的薪水還在狠狠的殺,讓「中位數薪資」離「平均薪資」愈來愈遠,貧富懸殊日益惡化。

我有一位粉絲,原來在台北做品檢人員,薪水27K,買不起房子,跟著先生回高雄婆家住,卻發現品檢員在高雄被歸類為作業員,領的是基本工資21,009元,派遣工作,保障性低,條件更差,不要說買房子,連孩子的奶粉錢都買不起。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加速,年輕人求職無國界,台灣不是唯一的選項,有行動力的專業人才用腳投票,選擇出走留下來的年輕人看不到未來,不婚不生,用小確幸自我麻痺…不論是哪一個,台灣的競爭力都在往下沈淪中。

年輕人的處境,就是台灣的處境。他們不是想出走,而是留下來讓人無望,養不起孩子,買不起房子;他們不是不願努力,而是看不到薪水會明顯增加。老闆們,如果還是要給低薪,就等著無人可用、人才素質低落、或喪失企業競爭力。

關心你的未來,不論是企業或員工,都建議看看這一本新書《灰犀牛》,裡面還談到更多將會影響企業生存、工作消失的多隻犀牛,牠們不是會不會衝過來,而是何時會把你衝倒,我們要做的是在牠還未衝到眼前時,快快想辦法因應。

~~~~
引申參考:

◎文章日期:201704  作者/J先生(佚名)

昨天看到TVBS採訪了一個海軍官校畢業,美國波士頓大學碩士、上校退伍。
這位先生講了一句話:「現在軍人退伍平均46歲,出去誰要用一個46歲的”新人”?」
大概是說中很多人的心聲吧?我聽過不少類似的話。

假設軍校畢業22歲,到46歲服役24年,按照現在的停年標準是中校到上校階退伍的。
海軍的話,經管大概都當過三級艦、二級艦艦長了,如果是陸戰隊還是陸軍的話,那也大概都當過營長以上的主官(管)了。

那麼,你或許現在該問的,不是「誰要用一個46歲的”新人”?」,而是「為什麼24年的工作經驗、中高階主管的經歷,在民間企業眼中,你卻像的新人一樣?」

為什麼同是出身軍隊,國外WP、VMI出身是業界最愛,結果你陸軍官校、海軍官校還得問”退伍誰要用我?”
-因為你美其名是中高階主管,實際上根本沒有領導的手腕和能力,只會拿階級壓人?
-因為你美其名是24年的工作經驗,實際上只是抱著鐵飯碗心態,24年來唯一學到的是”一皮天下無難事”?
-因為你自稱的”專業軍人”其實是專業做假資料?專業發廢公文?
-因為你長期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思維和價值觀都被體制化到你發現別說是其它人,就連你自己家的家人都沒辦法溝通,最後只好回去軍校那群學長同學學弟的圈圈去取暖

-因為你每每回想到自己曾經在部隊對著幾百人威風,結果現在你發現你必須被一群年紀和你差不多、甚至比你還小的人頤指氣使,讓你覺得「何必為五斗米折腰」?

還是因為,其實你是一個你需要國家,而不是國家需要你的軍人?
.
.
我怎麼知道你是哪一種?你自己知道就好了。



◎為何「神級」AI人才不回台灣?
杜奕瑾:因為薪資低到世界有名

2017-06-27 記者林信男/台北報導  原文網址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今(6月27日)於「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國際論壇」中表示,台灣的AI人才,絕對是優秀,甚至「神級」的,但為何很多有熱忱、有專業、想回國的學者、專家,最後依然留在國外發展?因為台灣教授的薪資是「世界有名」的低,「想到要養家活口,就會卻步。」

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的「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國際論壇」,今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登場,在最後一個議程、「AI智建產業升級之路交流座談」中,杜奕瑾和多名業界與會代表,都發表了對台灣AI產業發展的看法。

杜奕瑾指出,台灣不缺人才,就科技領域來說,學術界的「神級」人物,可做出一流研究,並發表於知名期刊上;至於實務面,早在全球各大企業投入網路搜尋引擎之前,台灣就有蕃薯藤了,「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基礎科學方面,教得很好,但我們沒有提供好的環境,讓他們(人才)去玩。」

杜奕瑾舉例,AlphaGo幕後推手、來自台灣的黃士傑,為何選擇去DeepMind發展,而非留在台灣?

杜奕瑾感嘆,他在國外時,認識不少有教學熱忱的世界級專家,他們也想回台灣,但,一看到薪資,再看到每年要發表多少篇論文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就會卻步,「台灣教授的薪資,是世界有名的低,想到要養家活口,就不想回來。

杜奕瑾呼籲,大家應思考,如何鼓勵這些人才,回台貢獻社會,「這其實是整個制度的問題」。

杜的說法,也獲得台灣微軟首席技術與策略長丁維揚的認同,他表示,全球大廠,都在搶奪AI人才,所以優秀的人,都往大企業跑,台灣不是沒機會,但,政府應帶頭做,讓公務員薪水提升,帶動產業薪水提升,就有機會吸引更多人才回台灣。

阿里雲國際業務部資深架構顧問陳辰說,熱門技術的發展,學校未必會教,就AI領域而言,學校必須讓學生動手做,並促進人才交流,「AI這個領域,一定要有很好的交流平台,要給他們很好的環境。」

◎網路評論/晨塵
看到這篇就很有氣,台灣不是沒有資源,是資源都被中華民國吸血鬼的這些混蛋吃走,把中華民國高階退休軍公教的退休金合理化,提昇稅基,就有錢可以請真正有用的人才回台灣了。

◎影片主旨:大陸2017/10起,搶台灣棟樑高中畢業生
🌺 大陸招手台生揮手,搶台灣棟樑拉鉅戰
日期:2017-07-06
大陸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宣布放寬台灣學生申請大陸大學標準,從以前的學測成績「前標」(前25%)降至「均標」(前50%),2017年10月1日起實施
大學是交友圈最大的突破。
◎苑舉正看法,四條件必然拉鉅戰:
一、認定問題。中國一流大學排名遠比台灣大學前面。
二、教學的品質。中國一流大學教學嚴格,80%請外國知名教授。
三、台灣未來前景淡然;延遲年金破產的時間,現在25歲的人說延遲25年破產,當他50歲時,前景是零,既然前景是零,那麼留在台灣幹嘛。
四、台灣的教授除了教學研究之外,還必須「治校」負責開會,效率極低。
~~~
中國大學階級區分:985、211,有排行榜,好大學。『二本』類似台灣的私立好大學,不算差,從前25%前標降至前50%均標,代表台灣沒上「台政成清交」的中段班私立好大學的學生,可以到中國的『二本』大學去。
~ ~ ~
選擇比努力重要。
(當年經濟系笑話:最會唸書的當教授、次等的當公務員、普普的當民間企業職員、唸書比較差的去作生意、最差的就從政)
土壤不夠肥沃,盆栽裡長不出神木。
台灣的未來,正式宣告枯竭。



◎版主心得:
成王敗寇,形勢比人強;台灣的學生過去唸書了,那麼是不是有錢的台灣家長也跟著過去了?
以這篇影片而言…根本不須要抱怨台灣的政府…
不滿台灣的政府,個人有能力的話,走就是了~
這是公部門的責任,因為他們領的是全體百姓的血汗納稅錢;沒有盡到責任,公部門人員會有他們個人因果。

地獄門前僧眾多:『因為謗佛』,地獄門前公部門人員也多:『因為懶政/拿不該拿的』。

政府沒有責任給人民富裕的生活,但公部門人員有責任做好自己的本分/勤政為國,請他們面對天地良心吧,是為國為民為百姓,還是懶政只為了爽領退休俸。(參考:陰間世間揭密)

人是會過氣的,台灣領民脂民膏爾祿爾俸軍公教部門已退及未退者合計約125萬人,拿該拿的的錢,否則這世上的因果從來都不會遲到過…….. / Linda👶 👠




◎「若改變不了台灣,至少別連累下一代」
──青年沒有未來,出走的「台勞世代」

2017-07-24  作者:劉庭安  原文網址

這幾年來,我有越來越多的朋友一波一波的離開台灣。無論是到美國、中國、歐洲、東南亞,人們四散各地。台灣有婚禮的時候,總會看到朋友們從世界不同角落飛回台灣喝喜酒,喝完之後再各自趕飛機去。而每次離別我也都挺感傷的,匆匆一別,也不知道這輩子是否還有機會再見。

箇中原因,你我都明白,是因為台灣經濟太差,沒有好的工作機會。否則能夠在家鄉舒舒服服的待著,誰想要離家在外呢?數據也印證了我的直覺,主計處統計,台灣 2005 年的時候有 34 萬人在海外工作,而 2015 年的時候已經翻了一倍,達到 72 萬。
這還是 2015 年的資料,而且政府的數字一定往保守估算。到了經濟更糟的今天,我們大致可以估算有 100 萬人在海外工作。台灣也不過就 2300 萬人,扣掉太老太小的就 1600 萬勞動力,而其中居然有 100 萬人「流落在外」仔細想想,這是件多可怕的事情。
而「流落在外」的人,越來越多是剛出社會的年輕人。

與過去「厲害厲害、出國比賽」或有不同,我更感覺到,如今多數出走的年輕人,可不是出去淘金出去「爽」的。去美國就不用說了:亞裔的少數族裔就是二等公民;就算是去中國大陸,台灣人也不像當年有優勢了。
如今在上海的台灣人圈子有句笑話:「二十年前台灣人來大陸,是當台商;十年前來,是當台幹;現在來,是當台勞。」

當然,我知道大家聽青年出走的議題也聽到挺煩的了。所以我們先不講台灣,來聊聊西班牙。其實台灣正在發生的,也不是多新鮮的事情,西班牙在幾年前就已經經歷過了。

@在上海的西班牙設計師 S 的故事

我跟 S 是在設計圈子認識的。這幾年由於中國互聯網行業、零售業、房地產行業的快速興起,對於各種設計師的需求空前巨大。而過去中國的設計教育相對落後,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吸引國外的優秀設計師來中國工作,而 S 是其中的佼佼者。

跟 S 混熟了之後,我們也不免談到他當初為何來上海的故事。

「你當初為什麼要來上海呀?憑你的設計功力,應該可以在西班牙找到工作吧?」我問。

「你知道西班牙的青年失業率有多高嗎?40%。能力好又怎樣?我許多同學到現在都還找不到工作,而能夠找到的年輕人,多半也是很低階的工作。」S 說。

「40%?也太誇張了吧!為什麼?」我很吃驚的說,要是在台灣青年失業率高達 40% 的話,早就發生動亂了。

「經濟太差,政府無能吧。」S 無奈的聳了聳肩。「我小時候西班牙很繁榮,但其實是靠房地產的泡沫,產業都被掏空了。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泡沫破裂,西班牙的經濟就沒好過。雖然歐洲的經濟開始復甦了,但西班牙已經沒有強的產業,很難跟德國和英國競爭。」

我一聽就想,這不是跟台灣發生的事情如出一轍嘛?趕緊問他:「你覺得這個情況是暫時的嗎?會不會改善?」

「我覺得不會。」S 搖頭:「好的人才都離開了啊!去了美國、德國、英國。現在政府都被一些腐敗無用的人把持。已經出走的人為什麼要回來?回來又有什麼用?情況只會越變越糟。

我心裡格登了一下。之前還有個台灣高官說他不擔心年輕人出走,因為這些年輕人終究會回到台灣,並帶來更多國際經驗,對台灣是好事。但看來這也是不太切實際的。台灣情況越糟,人才外流就會越嚴重。

「唉。」我嘆了口氣,轉了個話題。「那你為什麼要來中國呢?你又不會說中文。如果在歐洲其他國家的話,用英文溝通不是比較容易嗎?」

「哈哈。」S 露出無奈的笑容。「你可能覺得歐洲是一個整體,但其實內部也有很多歧視的。與其去別的歐洲國家被排擠,白人在中國是有所謂『白人特權』的。」

「白人特權?」我挑眉道。

「中國人會因為我是白人對我特別好,客戶會因為我是老外而跟我合作。白人男性可以很容易的跟不同的漂亮中國女孩子約會。當然我沒有說這是正確的,但的確白人在中國是受到優待的。」S 說。

「你對自己的情況倒還蠻清楚的。」我說。

「但這不會長久的。我在上海五年了,中國人對老外的態度也越來越平等,甚至反過來有中國人歧視老外的。其實我也不在意,我只想做好設計,用我的專業生存就好。」

@台灣人的「白人特權」,今已不再

和 S 聊完后,我自己反思了一下,其實台灣人也享受過類似的「白人特權」。1990 年代台商帶著資本和技術優勢到大陸發展,包二奶找小三,珠三角的酒店文化就是老台商搞出來的。而當時許多中國女性被貧困所迫,離鄉背井嫁到台灣,甚至淪落色情行業。

我小時候,有種青菜甚至被命名叫做「大陸妹」。市場菜販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叫大陸妹的原因是因為這種青菜「跟大陸妹一樣又嫩又便宜」。回想起來,這就是赤裸裸的階級歧視外加性別歧視啊!怎麼當時沒有人意識到這點呢?
然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中國市場改革,台灣積弱不振,現在歧視鏈已經顛倒過來了:現在「又嫩又便宜」的反而是台灣年輕人,同樣資歷能力的崗位,在台北和上海的薪水可以差到一倍甚至四倍。

而隨著經濟影響力減弱,台灣的文化影響力也破滅了。在 2000 年,台灣的明星偶像還能文化輸出,風靡中國和東南亞。然而,在周杰倫、五月天、蔡依林這一輩巨星之後,台灣能走出去的明星已經後繼無人了。對於現在來中國大陸工作的台灣年輕人來說,我們已經不敢奢求什麼特權,只求一個能讓我們發揮的舞台,和能靠專業和努力養活自己的機會。
如果台灣的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的話(極有可能是如此),台灣的下場就是像 10 年前的菲律賓一樣,淪為其他國家的廉價人才基地,靠著輸出海外勞工來賺血汗錢了。要怎麼改變這一切呢?老實說,我真不知道。

@畢竟身為台灣人

下筆之此,我突然回想起一位極優秀的神人學長。他大學畢業後去美國念電腦科技,在當地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拿到了綠卡。之前我去美國找他,酒過三巡,我問他:「在美國待這麼久,你會想家嗎?」

「想啊,怎麼不想。」學長忍不住嘆了口氣。「在美國,你終究是個局外人。無論你怎樣努力,都打不進當地主流社會。」

「這不是你自己選的嗎?」我說。「要不你回台灣吧?台灣需要你的專業。」

「我倒是想啊,但是台灣的薪水都低得太誇張了,我養不活自己。我打算再存錢一年,回台灣創業。」他沉吟了一下,凝視著我說:「但是你老實跟我說,你覺得年輕人在台灣還有機會嗎?台灣還有希望變好嗎?」

「……」我無言以對。

「我也知道希望渺茫,但畢竟身為台灣人,能夠回台灣做點事情都是好的。」他感慨的說:「但是如果我以後生小孩,我不會再讓他知道台灣的任何事情,就讓他好好當美國人吧。這種心理負擔,我來背就好了。」

當下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他。「寧可小孩當美國人也別當台灣人」,這種話公開講出來可是超級政治不正確的。然而,可以禁止人們嘴上不這麼說,不能禁止人們心裡不這麼想。
有這種「回來能做多少算多少,改變不了台灣至少也別連累下一代」心態的,還已經算是難能可貴的。有更多的,是走了之後壓根就不想回來了。

@給遊子的歌

最近在海外旅居的台灣人圈子裡,滅火器樂團的 MV 長途夜車非常火紅。歌詞裡講述了離鄉背井的遊子,離開台灣去追逐自己舞台的辛酸。聽完之後,我其實非常感慨:為什麼優秀的年輕人在台灣沒有舞台,必須到世界各處飄泊才能實踐自己的夢想呢?

無論如何,短期看來青年出走的趨勢已不可逆轉。我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在未來十年到二十年,會有越來越多年輕人被貧窮迫離台灣,到處飄泊,只為求生。

作為一個已經「逃離鬼島」的逃兵。每當我看到仍然留在台灣,試圖為改變台灣盡一分心力,在崗位上堅持理想的勇士(包括換日線的團隊),心裡總是交雜了佩服和愧疚。不知道其他在海外的朋友,會不會也有一樣的想法?會的話也無妨,這代表我們對台灣,還有情感跟眷戀。我們現在這個時間點回台灣,可能也真的什麼也改變不了。且讓我們好好充實自己的實力,找到自己的道路,證明自己,實踐自己的夢想。希望我們有生之年,能在台灣重逢。到時候我們已經累積了足夠的資源和能力,時機也成熟了,可以回來重建我們的家鄉。

長路漫漫,前途茫茫。我們各自珍重,常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