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專文推薦書】中止變革的中國金融及習近平經濟

中止變革的中國金融及習近平經濟

2017-02-20  作者/范疇  原文網址   購書網址

亨利鮑爾森的這本書,坦白得出乎我的意外,任何想了解中國經濟起飛20年緣由的人,都該讀讀這本書。書並不難讀,多半是故事,淺顯易懂,譯筆通暢。

難得的是,它坦白,不忌諱敏感議題。這在美國寫中國的高官回憶錄中,很少見,或許出自20年交道的感情,或許出自鮑爾森覺得自己對中國這樣一件世紀大工程只完工了一半而感覺遺憾。總之,他把他作為一個美國人的立場和價值觀都講出來了,或許有許多中國讀者,尤其是社會主義左傾的讀者會認為那恰恰就是西方對中國定位的陰謀,總之鮑爾森沒刻意淡化他的看法。但單就這一點,此書值得讀。

中譯本可說是同步上市,因為離開英文原版上市才兩年,原書名「Dealing with China –An Insider Unmasked the New Economic Superpower」(與中國打交道-美國前財長的二十年內幕觀察)。本來無須在一篇推薦文中再把書名重複一次,但是我想請讀者特別注意這個書名。因為,我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覺得這是鮑爾森先生煞費苦心所折衷出來的書名;我個人強烈感覺,這本書的名字也許改為 《中止變革的中國金融》,或者 《中國金融變革中斷史》更能反映出書的內容和作者背後的嘆息。這樣說,或許會給鮑爾森在中國惹出麻煩,但作為一個誠實的書評人,我覺得應該說出來。

看過最痛苦的一段路

從高盛(Goldman Sachs)董事長退下,改任布希總統第二任的財長雖然才四年,但加總前高盛經驗和財長退下後的「鮑爾森基金會」經驗,他的確和中國打交道了20年。巧的是,這20年也恰巧是我本人在中國創業投資、打交道的20年。說這倒不是為了高攀,而是鮑爾森的20年,與我的20年雖然同期,但事實上是在一個平行時空內。他的20年,就像天上王母娘娘宮殿中的20年,而我的20年,就像地下凡夫俗子孤身取經的20年,平行時空交錯來看,天上與凡間的許多事情其實是勾連著的。當他在中南海紫光閣和朱鎔基總理討論如何去除國有銀行壞帳、整頓大型國有企業的時候,我正在以一個台灣人主持的顧問公司(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在為中小型國有企業排除股權障礙、由計畫型功能化管理模式走向流程型模式的時候。在那段中國最困苦的時段內,貴至總理一直到一個只有數百人國營公司總經理的痛苦是一樣的;鮑爾森兩次提到,他看到朱總理大冬天在中南海接見他的時候,黑色西服褲管露出的一截白色「秋褲」,這種外交上的「失禮」和主人只對解決問題感到急切的場景,恐怕是只有當年身臨類似現場的人才會印象如此深刻。

當年中國國企改革的最大痛苦之一就是國家保障終身職的冗員太多,被強迫下崗的工人們抬著棺材到領導家門抗議都是常態,朱鎔基毅然決斷執行「買斷工齡」政策,否則,中國有限的經濟活力早就被「政府養一輩子」的退休金吃垮了,哪還談得上今天的發展?中國走過的這一段,鮑爾森都看到了。

朱鎔基、王岐山、中斷的金融改革

太多的人物、太多的小故事,而鮑爾森描述的都非常到位。然而,幾乎貫穿鮑爾森中國回憶錄中有兩個人:朱鎔基和王岐山。用鮑爾森自己的話來講,「我的同類人」。實際、沒廢話、劍及履及、說出的話做不到就率直道歉;鮑爾森讚賞他們,但看來也不完全同意他們對如何解救中國的看法。在重要的事件轉折點,這兩號人物總會在適當的段落中出現。讀者可以清楚看到朱鎔基和中國電信上市的關係,以及這件事對整個中國央企改革的關鍵性。王岐山身上,我們則看到了中國四大銀行試圖改制為現代經融機構的過程。這其中出現太多西方金融財政習慣中想都想不到的創意和技能,實在值得2017年的世界金融界深思。

雖然他沒直講,但從鮑爾森的脈絡和語氣來看,他感到最遺憾的事就是中國的金融改革在2007-2008年間開始緩速、停頓、甚至開倒車。這與我個人的經驗時段是百分之百穩合的;以下是我個人的說法,而不是鮑爾森的說法:2008年北京奧運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分水嶺,一方面全國因奧運的宣傳而舉國振奮,連當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都成為了全國一心的加分事件,另方面美國的次貸危機使得中國人相信西方開始沒落,中國人的世界即將接管世界。因此,接下來中央政府的四萬億(後加碼至十二萬億)人民幣超發,只被政界、學界、老農,引為中國拯救世界的證據。一言以蔽之,2008年是中國人開始忘記鄧小平遺言「韜光養晦」的一年;從此,中國崛起論取代了韜光養晦論,一直到今天。

太子黨和西方投行

當然,鮑爾森的專長是財政、是金融,他不會在政治議題上過多著墨,但如前所述,我強烈感覺到他這本書的附名應該是《中止變革的中國金融》或者 《中國金融變革中斷史》,因為,字裏行間他都指出中國的金融改革哪裡哪裡沒做到位,如果當年一鼓作氣做到位,今天的中國經濟、資本市場將會大不一樣。說這並不是認為他一定對,只是點出來讓本書讀者知道,世界上曾經有一個親身上場打過拳擊賽的人,告訴你如果在四局下半選手再堅持一會,冠軍獎盃可能就是他的。

2008年中國中斷金融變革,顯著的一點就是太子黨已經成長到了可以栽培的年齡,而在國家有錢之後,各方各派的尋租之手也開始插入西方投行,如摩根斯坦利、高盛以及許許多多知名金融機構。雖然沒提這過程太多,但是鮑爾森也沒忌諱這議題。事實上他是有遺憾的,如果不是這項中國特色,他認為中國可以參與國際事務更多。一些驚心動魄的臨場變化的「綠燈如何被滅掉」的小故事,加深了這方面的可讀性。

習近平面臨的中國經濟

我想,所有讀者可能最好奇的是,鮑爾森對習近平今天所面臨的中國經濟處境的看法如何?他在本書的後半截中提到了許多,於此也沒必要再次重新一條一條整理,讀者自己看書就行了。此處,只提出幾點比較重要的,並且標明書中的頁碼,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照前後文細細體會:

*對習經濟處境的一般看法:已經知道問題及解決方向,但還無法有效落實。例如,習近平在2006年就知道浙江沿海地區產業必須高端化,但由中小企業掛帥。

*對體制的看法:摸著石頭過河+胡蘿蔔棍子 已經不行了,需要現代化體制。
巴爾森預測:「經濟減速和債務水平飛漲同時出現,中國大規模舉債注定要出問題。坦率地說,中國金融系統,特別是信託公司,面臨清算只是時間問題」(P.353-354)

*中國今天的金融問題搞不好還是書中所描述的(P.164),沒有流程整合,一塊牌子幾個運營班子,貸款政治化,隱藏壞帳, 壞帳越理越多(P.181 工行案例)

*財政部、人行、四大銀行、中金公司、匯金公司,都是通的;收稅、發債、存貸、利率、匯率對政府其實是一盤棋 (P.186)。A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呆帳,到了B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就成了資產。

*鮑爾森開出的藥方:加速向內需驅動經濟轉型,加速金融部門現代化,私企融資活力充沛的資本市場。

*結論:中國近乎40年的增長模式已經完成了使命。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所揭示出來的快速、循環式衰退和結構性缺陷,已成為中國發展模式的終結者 (p.332) 。與朱鎔基並肩作戰「國退民進」的鮑爾森,感嘆得特別提到了習近平經濟顧問劉鶴的一篇文章說,中國私營企業提供了90%的就業,65%的專利發明、80%的技術創新。而私企正在流失死亡中,2008年至今國進民退,效率低下,寡頭霸佔資源、揮霍資本、限制競爭、遏制私有經濟機會。(P.335)

不好說,但又不能不說的話

鮑爾森這本書中,既沒有中國經濟崩潰論,也沒有中國經濟崛起論,但看過後的西方人如果還不懂中國經濟的本質,只能說瞎了或笨了。

如果要讓我簡單的總結,作者似乎像一個困在玻璃房內,急切的想向外界比手畫腳表達一個意思:中國的經濟就像一部車底底盤(金融體系)還沒完工的車子,開上無限速的高速公路。中國的發展速度超過了人類已知市場機制的速度限制,而且只有單程油料,沒有把回程的油料(經濟發展的外部成本如環保、人口老化)算上。

這類回憶錄的書,最精彩部分可能就是不經意透露的真實小故事,或者說,只有真實小故事才方便揭露的大道理。例如,此書中提到,2007年中美第三次經濟戰略會議在北京香山舉行,中美正值人民幣匯率爭執,鐵娘子吳儀直接了當得問鮑爾森:「美國想要人民幣調整多少?給我一個數字」,身為美國財長的鮑爾森,儘管和吳儀已經熟透了,甚至他心中可能已經有一個數字,但還是只能謹慎的回答:「中國應該讓市場來決定貨幣的價值。而在中國讓市場決定其貨幣價值之前,應該至少根據經濟的現實來確定其貨幣價值」。前一句話不正是大學一年級經濟學教科書中的廢話嗎?而後一句話,就帶著政治暗示了。鮑爾森看吳儀無反應,只好加了一句:「你們應該讓人民幣大幅升值」,但也不忘補了一句:「有個應該是更優先的話題:為什麼中方不再繼續進行金融市場改革了」?

為什麼提這故事?因為新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也在逼迫人民幣升值(雖然時過境遷,現在人民幣不貶值就萬幸了),而川普的財政部長很可能就直接告訴中國人一個數字,儘管那是違法動作。中美之間的經貿交道方式和鮑爾森時代已經大不一樣了,德州式、曼哈頓式的作風可能讓中國官員極端不習慣,他們會開始懷念鮑爾森這樣的紳士。作為個人意見,我也想提醒中國官員,在關鍵時刻,美國從來不會紳士(倒過來中國也一樣)。我還記得在08年奧運前後,一位美國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在私人餐敘上直接對我說:「中國想要經濟超英趕美,這有什麼難的?明天宣布把人民幣幣值提高30%,當天就可以辦到了。但中國人不要以為,他們借給美國人的錢會得到歸還」。這就是真實的小故事比大故事值錢的地方。鮑爾森書中有許多這類小故事,要看大時代,買一本來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