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脫歐了,去英國置業?
2017-01-19 作者/陶冬 原文網址
假如英國選民都清晰地明白,投票Leave意味著硬脫歐,估計去年6月23日英國脫歐公投的結果可能不一樣。英國底層選民用他們手中的票,對現有體制發洩憤怒。
公投後出現的巨量網上搜尋“Brexit”,顯示不少人其實並不明白脫歐意味著什麼。引領脫歐的政治精英中許多人,根本沒有想過硬脫歐,公投不過是他們與歐洲討價還價的手段,做到既能維護政策的獨立性,又能繼續享受歐洲單一市場的好處,直至公投發生後,才發現魚與熊掌原來是不可兼得的。
所謂硬脫歐還是軟脫歐,指的是英國放棄歐盟成員國身份後,是否繼續留在歐洲單一市場及海關聯盟。當時政壇脫歐精英如前倫敦市長約翰遜希望,英國可以在移民政策上保住獨立性,有立法自主權,同時繼續享有歐洲單一市場或海關聯盟。
事實上,的確有這樣的個案。挪威、冰島等國,沒有加入歐盟,卻是單一市場的一員;土耳其、安道爾等國沒有加入歐盟,卻是海關聯盟的一員;瑞士僅僅有條件地接受了單一市場的部分要求。
英國的脫歐精英們希望倣傚那些國家,作一位局部參與者。
然而,此時不同彼時。那些局部參與者,都是在歐盟欣欣向榮之時加入的,當時作出例外安排比較容易。歐洲債務危機後,歐盟大廈將傾,超主權政治架構與主權國家在權利與義務上的錯位愈來愈明顯,如果一個國家退出歐盟而未有得到懲罰,甚至繼續留在共同市場內享受福利,勢必帶來更多國家的效仿,勢必壓垮本來就脆弱的歐盟架構。
筆者看來,英國脫歐,從來就只有一個選擇,就是硬脫歐。如果英國堅持反對人口自由流動,堅持自主的立法權,就必須退出歐洲單一市場。自從去年難民危機之後,布魯塞爾根本沒有可能為英國網開一面。一旦對英國體系仁慈,其他面臨脫鈎壓力的國家勢必效隨,歐盟可能因此而坍塌。歐盟必須嚴厲處罰逃兵,才能制止脫歐的骨牌效應,其強硬程度超出了英國脫歐領袖的想像。
公投後英鎊匯率連續暴跌,梅談話明示硬脫歐後英鎊反而即時抽升了。是不是到了去英國買物業的時候?筆者認為還為時過早。
脫歐對英國來講既是市場衝擊,更是經濟衝擊。從市場角度看,脫歐的市場性風險因素,已經大致反映在英鎊匯價上了。經濟衝擊則才剛剛開始。脫歐談判十分複雜,甚至曲折,時間上可能也拖得很久。這個漫長的不確定性,會制止外資的進入,而英國是OECD前十強中對海外投資最依賴的。投資大幅放緩所帶來的經濟困難,才剛剛開始。
金融中心的Canary Wharf的寫字樓,租金在去年第四季度下滑了近兩成,下滑還在加速。高端奢侈品集中地Oxford Circus的零售商舖空置率超過20%,空置愈見猛烈。筆者認為,英國經濟陷入投資停滯困境,應該在今年顯現,經濟估計在2018年最差。估計在英國買樓的窗口機會期在2018年出現,不過不排除唐寧街十號故意拖延脫歐談判,也不排除國會、蘇格蘭公投等其它阻撓。
硬脫歐一旦成真,對英國經濟可能構成巨大的挫折。不過筆者相信,英國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國度,商業文化和法律體系也比較有效率,從金融業到旅遊業,從文化娛樂到教育會展,英國經濟很有潛質。英鎊大幅下挫能給服務出口業的幫助,遠遠大過委屈留在歐洲單一市場內部所得的。貶值是英國步出衰退的最佳武器,貶值是英國經濟轉型的催化劑。
梅政府一方面試圖與歐洲建立新型夥伴關係,另一方面在全世界尋求發展與投資的機會,不失為一個積極可行的轉型策略,不過短期的經濟陣痛在所難免。
如果轉型成功,英國若干年後變成了a truly global Britain,再看開始分崩離析的歐盟和歐元,英國人可能是笑到最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