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金融科技慢的和2G手機一樣 我們還要當台灣牛嗎?

金融科技慢的和2G手機一樣  我們還要當台灣牛嗎?

2015-11-06  作者/數位時代   原始網址

2015 年為台灣金融科技的元年,但我們已經落後國際市場的 10-15 年,元年稱呼並不值得驕傲,反而讓人焦慮。

「我看到的是台灣線上金融的牛步與故步自封。」、「看到這個我都超級超級不爽,到底是活在哪個世代?是牛嗎?」以上文字擷取於《數位時代》Facebook 粉絲團〈支付寶進台灣!陸客遊台不用換匯手機直接購物〉一文。此文引爆兩種讀者情緒,一類是對中國金融體系滲入台灣市場表達憂心不安,還有一類則是對台灣金融科技創新「牛步化」的嘆息與悲鳴。

「台灣牛」過去講的是台灣社會裡頭一種埋頭苦幹,謙虛踏實的精神,但當我們談論金融科技,台灣牛變成對台灣金融科技創新度不足,故步自封的嘲諷。先前有報導指出,Facebook 內部推動「2G 星期二」,讓員工感受新興市場網速有多慢,那麼若以通訊技術比擬台灣金融科技的落後,當 4G 上網逐漸成主流,我們大概還停留在金融科技的 2G 時代。



上波金融科技成功大創新:竟是 21 年前的 ATM

台灣金融與科技的發展,就樣我們的薪水一樣,超過 15 年沒有明顯地大創新與躍進。上一波成功金融科技大創新要回溯到 21 年前的 ATM、信用卡與金融卡等產品。

1990 年初,是台灣金融科技重要轉捩點。1994 年台灣開始大量裝設自動櫃員機(ATM),1996 年突破 1 萬台,讓民眾不用拿著一大包薪水袋擠公司、不用在分行排隊領錢。同時,信用卡市場也快速成長,1998 年流通卡數接近 1 千萬張。1993 年由金資中心發行 IC 金融卡的轉帳功能、1998 年 8 月萬事達國際組織開放旗下金融卡附加轉帳功能,並全面在特約商店轉帳消費後,創造上億元的刷卡消費金額。


網路銀行不算成功

1990 至今 25 年,也就是四分之一個世紀,這段時間金融業在科技創新端沒有成果。當然不是說 25 年內金融業者完全沒有變化,2000 年起台灣銀行陸續開起網路銀行,如玉山銀行早在 2000 年提供網路銀行外匯業務,調查機構 Research International Co 曾在 2007 年指出,有 27% 消費者曾使用過網路銀行,台新金控個金執行長尚瑞強曾對媒體表示,台灣銀行業數位化近三年市場快速成長,滲透率提升,網路銀行滲透率從過去的 16% 提高到 91%。

但民眾最常使用的功能為帳戶明細查詢,不算金流交易。「網路銀行金流交易在台灣不普及的原因在成本昂貴。銀行必須配置讀卡機,讀卡機一台就要 150 元至 200 元,民眾必須自己買。若無讀卡機也需要 Token 硬體,成本約 200 元,以一家銀行若有 100 萬註冊用戶計算,就需要 2 億成本,加上網路銀行的盛行與分行縮減有必然關係,因此也容易碰到內部角力。」蓋特資訊創辦人尚可喜表示。

金融業者領軍的科技創新沒有成功,科技業者的創新又被法規壓制。2000 年開始由藍新、綠界與紅陽等業者開啟頭的第三方支付業務,在法規禁止下沒有發展起來,如藍新科技的 ezPay 個人帳房在 2006 年遭金管會停止服務。

 行動支付並非創新

網路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沒有普及,台灣一直依賴實體的 ATM,信用卡與金融卡交易或貨到付款。直到近兩年中國支付寶從第三方工具做為切口,闖入投資融資、保險、理財等金融業地盤。台灣發現中國民眾可以繳水電手機費、搭計程車、買早餐,可以買基金、買保險等多元便利,才驚覺已經台灣在金融科技牛步多年。而金融業後知後覺,正才意識到科技對傳統金融業的顛覆已經來臨,開始大搶行動支付大餅。於是金管會才慢慢動起來,電子支付機構執照今年 5 月實施,行動支付業務終於開始,遊戲業者歐付寶與遊戲橘子的行動支付服務年底都將上線,網路家庭推出 Pi 行動錢包,在 7-11 中 5,000 家店可以消費。

但這個開端已經比中國與美國慢 5 至 10 年,就連非洲也比台灣走得快。肯亞 M-PESA 在 2007 年推出的行動支付服務,有超過 1,900 萬註冊用戶,佔國家人口 70%,每天有超過 600 萬筆交易在平台上完成。日本早於 2004 年就由 NTT Docomo 推出第一台 FeliCa 支付手機,2011 年已經有超過 33% 日本人使用過手機進行支付。我們只是把中美模式在地化引入台灣。

 我們不是沒有需求,是沒有選擇

在這停滯的 10 年,全球金融科技團隊紛紛誕生。這些公司帶來的便利服務,如 P2P 個人信貸 Lending Club 在美 IPO,第三季淨利達 100 萬美元;倫敦起家的跨國轉帳新創公司 TransferWise,市值飄漲至 10 億美元;免費線上信用評比公司 Credit Karma 等,但是在台灣的我們通通享受不到,也不會有台灣公司提供服務。

因為法規限制下。P2P 信貸、線上匯兌、線上信用評比等模式在台灣沒有發展可能。業者常常跳腳,「看了很多國外成功案例,但在台灣法規下通通都不能做。」台灣僅開放「行動支付」相關業務,忽略了其他的可能與機會,不知道我們還要當多久的台灣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