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6 來源/華爾街日報 作者/杜劍峰 原文網址
也許,在今年年終歲末的某個時候,美國所有的新老媒體、社交網絡都將傳出一條“爆炸性突發新聞”──希拉裡•克林頓正式宣布參加2016年總統選舉。而所有聽到、看到這個新聞的美國人都不會感到絲毫意外,因為如果希拉裡不參選才是真正的新聞。從目前的形勢看,這位前美國第一夫人、前聯邦參議員、前國務卿、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在八年後重披戰袍,加入2016年的總統大選,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希拉蕊 |
而希拉裡之所以接過奧巴馬遞過來的橄欖枝,自然也有她的考慮:奧巴馬剛剛當選時,在黨內黨外如日中天,自己四年後卷土重來勝算並不很大;而在同奧巴馬爭奪黨內提名的過程中,許多民主黨高層人士一心扶植後起之秀奧巴馬,對希拉裡明裡暗裡打壓,更令她覺得再戰2012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而擔任國務卿則有機會加強在外交事務上的經驗履歷,對於在內政和立法上已經有豐富經驗的希拉裡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同時擔任國務卿又可以令她保持在公眾視線內,不會遠離媒體的聚光焦點,並且在成為活躍的政治人物的同時,國務卿相對中立的身份又能使她最大限度地免於陷入華盛頓黨派政治的紛爭。
回望過去的六年,希拉裡當初的一番考慮謀劃基本沒有落空。在國務卿任上希拉裡兢兢業業,足跡踏遍全球,贏得廣泛好評,在國內兩黨鬥得不可開交之際她多數情況下得以置身事外,坐觀虎鬥。當2012年的選戰硝煙散盡,美國媒體開始展望下一場總統大選時,希拉裡成了公認的領跑者。起碼從目前看,希拉裡2016通往白宮之路一片光明。
首先民主黨內暫時無人能夠對她構成真正的威脅,過去半年多大量民調數據顯示,希拉裡的支持率一直高居不下且獲得近七成黨內選民壓倒性支持時,包括副總統拜登在內的黨內潛在對手的支持率最高只能勉強達到兩位數。
希拉裡的強大實力令民主黨內其他有心問鼎白宮的人物很難獲得提名。在“後備力量”的對比上,民主黨遠遠落後於共和黨,缺乏有能力、有名氣的生力軍。除了副總統拜登和馬薩諸塞州參議員沃倫之外,大部分民主黨政客不僅缺乏全國性的知名度,政績上也乏善可陳。
更重要的是,由於目前華盛頓幾乎所有人都認定希拉裡一定會參選2016,而且勝算極高,導致其他潛在候選人在競選資源的競爭上處於先天劣勢,無論是爭取黨內有影響的人物背書,還是央求大金主慷慨解囊,希拉裡的存在使其余的黨內對手處於“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馬裡蘭州州長奧馬利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奧馬利早就放出風去有心參選,但是根據《洛杉磯時報》的報道,他過去一年只籌得了70萬美元的競選資金,而僅一個希拉裡支持者的志願者組織的籌款成績就是奧馬利的八倍,根據《時代周刊》的報道,這樣自發組織起來支持希拉裡的“粉絲”政治活動組織至少有七個,盡管希拉裡迄今為止從未表示過要參加選舉。
同民主黨不同,雖然共和黨在過去兩次總統大選中連選連敗,但是目前卻有很多既有知名度、又有政績可以炫耀的新生代政客,如果說民主黨是人才凋零希拉裡一枝獨秀的話,共和黨則是猛將如雲,諸侯割據。但這也正是共和黨的軟肋所在。自2010年大量茶黨議員通過議會中期選舉進入國會山後,共和黨內部保守派和中間派一直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黨內山頭林立,作為領袖的眾議院議長博納難以掌控大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由於有實力、有野心的選手過多,導致黨內內亂不已,一眾潛在候選人目前把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內鬥上。
在2012年的總統選舉中,共和黨落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內初選日程拖得過長,黨內的激烈競爭給最後獲得提名的羅姆尼帶來過多的負面沖擊,給了奧巴馬許多可乘之機。目前看,共和黨在2016的總統選戰中仍有重蹈覆轍的可能。
黨內無人能敵,對手內亂不已,希拉裡是不是在2016年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目前看,真正能夠決定希拉裡是否能圓夢白宮的,是潛在競選對手之外的兩個“場外因素”。
第一個“場外因素”是媒體。希拉裡雖然有一份輝煌的履歷,但是也有“走麥城”的時候。作為政治人物,她在即將卸任國務卿的時候遭遇了一個巨大的危機。2012年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班加西領館遭襲,四名外交人員遇難。事發前領館人員申請加強保衛而未獲批準,事後白宮及希拉裡負責的國務院有誤導媒體和公眾的嫌疑,這樁被稱為“班加西醜聞”的事件中,希拉裡處於漩渦中心,不僅在誤導公眾上難脫幹系,事發後她在接受國會咨詢時的一些言論也飽受批評。相關調查還在進行中,在未來的選戰中對手一定會在此事上大做文章。而這樁醜聞對希拉裡競選的殺傷力,則完全取決於媒體如何宣傳和“處理”。
另一個“場外因素”,同時也是對希拉裡競選成敗會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她曾經的“小弟”,老對手,老上司,現任總統奧巴馬。
民主黨與共和黨在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上的立場有著根本的不同,民眾在選擇總統的時候,往往也會在兩黨之間不停搖擺。在二戰後,前任總統任滿兩屆後,同黨候選人成功接班的例子只有杜魯門和老布什兩例。2016年11月,奧巴馬已經主政八年,彼時美國民眾是否繼續支持希拉裡這名民主黨人繼續執掌白宮,要取決於民眾對奧巴馬執政生涯的滿意度,更具體地說,要看新醫保法案的落實效果和美國經濟的整體健康程度。
目前新醫改的落實雖然已經漸入正軌,但是最新民調顯示多數民眾仍然對這樁改革持反對的態度。而且醫改對民眾生活的影響需要數年的時間逐漸顯現。到了2016年11月8日選舉日,如果選民發現由於新醫保的緣故,可供選擇的醫生數量縮水,保費卻一再漲價,那麼希拉裡勝選的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雖然在統計數字上美國早已走出衰退,但是民眾卻感受不到復蘇的春風,數百萬失業者放棄了尋找工作的努力,大學生在畢業後,面臨著嚴酷的就業市場和天文數字般的助學貸款。4月30日美國政府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2014年第一季度GDP增長只有0.1%,而同一天《華爾街日報》的民意調查則顯示只有42%的民眾支持現政府的經濟政策,過半美國人認為自己是目前經濟制度的受害者。
如果奧巴馬和他的團隊不能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中迅速扭轉經濟不振、民心生怨的局面,共和黨候選人不僅會質疑奧巴馬的能力,更會將不景氣的經濟歸咎於民主黨的經濟理念,而選戰中的希拉裡將不得不為奧巴馬的業績不佳買單。
早在2004年的時候,希拉裡就有意問鼎白宮,但是當時她身邊的一些朋友幕僚認為時機未到,力阻她過早出戰,勸她說2008年機會更好。結果2004年志在必得的民主黨卻因為本黨候選人約翰•克裡競選不力,被民望並不很高的小布什斬落馬下。到了2008年,當時在任總統小布什支持率已經低至兩成,沒想到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希拉裡的白宮夢被2004年前還只是一個州議員的奧巴馬意外“截胡”。
2012年的大選希拉裡作壁上觀養精蓄銳,到了2016年,除非因健康因素放棄角逐,否則她再次披掛上陣參加總統選舉幾成定局。但即使不考慮陪同夫君克林頓經歷過的政壇風雨,希拉裡本人在總統選舉中的經歷足以讓她體會到,選戰既是實力的較量,但戰局也要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作者杜劍峰現在美國從事生物醫學的博士後研究。在工作之余,一直關注美國的政治和文化,尤其對美國總統競選和娛樂工業有濃厚興趣。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