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微信會顛覆誰?
2014-02-07 作者:萬釗 原文網址
微信紅包功能春節前悄悄上線。微信讓用戶自己互相花錢,同時綁定銀行卡,既是一次產品創新嘗試,也是一次成功的商業推廣。
三年前微信誕生,先是把通信公司的短信業務給顛覆了。用戶連上wifi後,微信發消息不花錢,即便沒有wifi,微信發消息所消耗的流量費,與0.10元/條的短信費相比便宜得多,這直接擊中用戶的痛點。另外,微信衍生了更多的功能運用,如添加表情、群聊、公眾號、朋友圈等等,既多樣又便利。微信並不是簡單地移植到手機上的QQ,微信功能的豐富性和便利性超越了手機QQ,可以說,它們屬於不同的時代,短信屬於大哥大,QQ屬於PC,而微信屬於移動互聯。
筆者最近在微信上綁定了銀行卡,並申購了“理財通”,突然感到微信也許很快會顛覆銀行零售,而且速度要比大部分人預計的要快。理財通是實時申購,不限金額(銀行端有限制,具體金額因銀行而不同),延時贖回(2-4個小時,單次贖回限額5萬元,每日可贖回5次),收益率(目前年化超過7%)遠超活期存款,並超過銀行理財產品。理財通剛剛上線,功能還不完善,但筆者相信很快它就可以實現7X24小時實時申購和贖回,並可以直接實現支付和轉賬,在這種情形下,預計很多人的流動資金會全部轉移到理財通中。
讓我們試想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想吃飯,打開微信,尋找喜歡的飯館,預定,吃完後,掃一掃,理財通直接支付。想打車,打開微信,尋找最近的出租車,叫車,到達目的地後用理財通支付。想停車,進停車場掃一掃,出停車場掃一掃,理財通直接支付。超市購物,直接掃一掃支付。過年發紅包,直接通過微信紅包發。看電影,微信上選定電影院和電影後,直接掃一掃支付票款。想購物,上微信商城,選中想要的商品,掃一掃,直接送貨。
這意味著用戶的支付生活可以全部基於微信,銀行退居幕後,銀行的作用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取現(隨著微信支付的場景越來越豐富,取現的需求將越來越少),二是銀行卡(微信短期內還無法接入央行支付清算系統,但是長遠看未必)。對於銀行來說,一是渠道優勢大大減弱,銀行渠道將依附於微信,銀行在談判中將處於弱勢地位,二是負債成本大大提高,成本最低的活期存款將被高達7%的同業存款替代。
對於銀行來說,零售業務不會消亡,但其利潤空間將大大縮窄,對零售大行沖擊尤其大。所以銀行普遍在理財通申購上做了限制,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差異,一是便利性,筆者用微信兩年了,從來沒有找過客服,也從來沒想過找客服,而用銀行網銀,找服務熱線是常事。二是省錢,用微信理財從來沒考慮過費用問題,開戶、申購、贖回、轉賬都免費,用銀行儲蓄卡還得交10元年費。三是理念,互聯網金融是千方百計讓你賺錢,是疏,傳統金融是千方百計讓自己賺錢,是堵。
微信第一步顛覆短信,第二步顛覆零售銀行,下一步微信會顛覆誰?筆者認為,後面的名單是券商零售經紀、保險個險和P2P網絡借貸。
券商經紀自2003年放開傭金率管制後,傭金率從千分之三降到現在的萬分之七,經紀業務日子已經比過去難過很多。但是讓我們試想這樣一個場景,假如有一天,微信可以免費開立証券賬戶,零傭金交易(最多收一個交易所的席位費,比如萬一,當然,最終還是在券商的席位上交易,但是用戶不管),券商經紀業務怎麼辦?再進一步,微信上可以衍生出微信Wind資訊金融數據系統,微信邁博匯金投資研究平台,暫時不用的錢直接劃入理財通,買股票的時候直接從理財通購買。此時,券商的優勢是,有研究員,可以提供附加服務,但微信可以在第一時間向用戶推送最新的各家券商的研究成果或市場觀點。有人可能會說,我的研究是獨家啊!在移動互聯時代,獨家是否可成生存依靠,存有很大疑問。
再看保險個險,以車險為例,微信上會提供各家保險公司的報價,你輸入車牌號和發動機號後,選擇自己要上的險種,微信自動列出各家保險公司的報價,你選擇後,理財通支付。如果出險,直接通過微信拍照、語音或者視頻傳輸給保險公司或4S店,雙方都在微信上虛擬簽字,保險公司在微信上定損,車修好後,保險公司的賠付直接劃到你的理財通裡,或者劃給4S店。
再看P2P網絡借貸,現在的P2P是生人交易,基於微信的P2P可以是熟人交易,風險將大大降低。有人短期缺錢了,在朋友圈上發個消息,說清楚需要的數額、利率和償還時間,有錢的好友直接通過理財通轉賬,理財通可以設定自動還款功能。假如不能按時還款,微信將封殺欠款人的一切功能,當一個人不能微信聊天,不能看朋友圈,不能買理財通,不能用微信支付(綁定身份証號,換個手機也不行),我相信這是極嚴重的懲罰。
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傳統金融該如何應對?互聯網能夠讓整個產業鏈都不賺錢,最終受益的是用戶和互聯網自身。讓我們先看一看沒有被互聯網沖擊的行業,地鐵公司、醫院、飯館……這些沒有被沖擊的行業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行業內部有專家的角色存在,在這些行業內部人的作用要高於普通的社交關系,比如微信上兩個人可以親密聊天,但是對方不一定會診斷病情。短期內,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沖擊最大的領域在於通道業務,因此對於傳統金融,要想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一定要在能夠突出人的作用上下功夫,這對傳統金融提出兩點要求:一是自身要有人,有金融專家,有真才實學,二是不斷發展能夠突出人的作用的業務和產品。
作者為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青年研究員,任職於中信証券,文章只代表個人觀點。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
Linda心得分享:
這篇文章有點深奧的分析,尤其在「金融業務」這一塊~
但是,高資產or高學歷族群的投資行為,站的高度格局較高,需要充分諮詢顧問專家,唯有國際實務專業的金融顧問,才得以從事金融業滿足須求;中國+東協有900萬名。
我預測台灣的銀行業職員,因為已成為商品業務員,將來會有集體失業(尤其是理財專員)潮流。
台灣地區「過度刺激消費」,2012年銀行業光是信貸的利息達10%,信用卡利率11%~20%,再加上不當金融商品的欺詐(2003年現金卡風暴、2008年連動債、2014結構樍)、推高泡沫房地產/股市,屆時台灣的銀行業賺不到錢時將徹出台灣遠走國外(外商銀行會先徹離台灣,接著本土銀行收分行數),就是百姓蕭條的時刻到了。>>>>台灣內耗。
這篇社論我留著,今年若須要在大學作演講,這是一個財金畢業生必須要看到的趨勢。
台灣在聯合國沒有國家地位,不看成一個單一專屬區域。全球華人0.5%=900萬名(中國+東協),此華人金融資產多數選擇在歐美,他們並不注重單一台灣的總體發展。
附註資訊~
13億中國人,8000萬名共產黨員,800萬名公務員(內含100萬名裸官)。
100萬名祼官(女眷400萬名)+100萬名民企(女眷300萬名)=""900萬名""。
""900萬名""這個數字與「中國+東協900萬名」,可以幾近,代表邏輯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