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台灣 富人的低稅天堂

台灣 富人的低稅天堂

2012-09-17 來源/天下雜誌 

為什麼,台灣會落入「政府窮、人民窮、富人富」的困境?為什麼,台灣會淪為「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為什麼,炒地炒股新增的十七兆財富,多不需繳稅?台灣稅制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宛如破網,讓富人得以「合法」避稅?
Jim黃(假名),三十五歲,台灣黨政高官家族第三代,目前沒有任何職業。

在台灣,他住在仁愛路繼承自父親,一棟近兩百坪的豪宅。此外,他在美國洛杉磯、中國上海、甚至歐洲德國,都有房地產。

透過海外信託,他在美國、香港和台灣,共有價值逾十億的上市公司股票。兩家私人銀行專人打理下,透過股票、期貨市場的避險操作,不管股市漲跌,他都能獲利約六%,每年超過五千萬台幣。


最近,美國國稅局積極追查海外資產補稅,擁有美國公民身分的Jim,考慮放棄美國籍。

「美國追得兇,有想過不如回來當台灣人,」Jim說,「反正,這裡要交的稅,算一算其實非常低。」

透過複雜的海外信託和轉投資結構,Jim在台灣國稅局的資料庫中,是不折不扣的「低所得戶」。去年,他在台灣繳的稅,甚至比他的司機還要低。

台灣,已是富人的低稅天堂。

該課的課不到  政府窮、國債高

「人民繳稅心甘情願,政府課稅心安理得!」

前財政部長李述德,○八年底起推動三大減稅措施(營所稅由二五%調降至一七%、遺贈稅由五○%降至一○%、綜所稅前三級距各調降一%),當時的名句言猶在耳,三年下來,台灣的確堪稱世界級的低稅之國。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統計,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從一九九○年的二○%,一路下降至二○一○年的一一.九%,全球第六低,比城市國家新加坡的一三.五%、香港的一三.九%都低,更遠低於中、美、韓等國。

排在台灣之前的,不是阿聯、卡達等產油國,就是印度、印尼等稅制尚不健全的開發中國家。而台灣的有效個人綜合所得稅率,也僅有五.九六%,名列全球第十低。

如此低的租稅負擔率,使得台灣政府成為世界上最窮、最小的政府之一。

明年度政府總預算,一度瀕臨難產,各部會首長,甚至當著行政院長陳沖面前,爭吵不停。

二○一○年,台灣政府預算佔GDP的一八.九%,也是是全球第六低。政府預算更年年大於稅收,只能舉債編列,如今高達五.二六兆台幣的國債,影響你我的未來。

一九九○年前後,台灣租稅負擔率開始急降,與台商大量外移有關。一方面台商稅移海外,另一方面,政府更開始推動各項減稅措施,希望將企業留在台灣。

一「走」、一「減」之下,台灣租稅負擔率不斷探底。但租稅不公,一再引爆民怨。「有錢人」繳的稅太少、避稅管道太多。稅負重擔,相對落在中產、受薪階級頭上。

換言之,台灣全球第六低的租稅負擔,恐怕只有富人「有感」。對扛起起絕大部份所得稅的薪水階級而言,負擔重、且相對剝奪感強烈。

政府收稅來發展經濟、做建設、照顧需要被照顧的民眾,理論上,所得稅多採累進稅率,稅後的貧富差距,應該要比稅前拉近。但在台灣,事實剛好相反。

稅制黑洞1:富人所得愈高  稅率愈低

攤開財政部公布的去年度所得稅資料,最高級距(年所得一千萬元以上)的八○五○戶,僅佔所有納稅總戶數的○.一四%,卻繳納了所得稅總額的三○%。

表面上,單從這項數字看起來,國內一點都沒有「富人低稅以及薪水階級繳最多稅」的問題。這也是財政部最常拿來對外辯護,有錢人其實繳很多稅的根據。

但背後的真相是,絕大多數的富人,根本不在這誠實納稅的八○五○戶當中。因為他們的所得,都轉換為不必報稅、不會課稅的形式持有。他們的所得,幾乎全不在會被課稅的「分母」裡面,根本不必報稅。

「我很確定,我是這群人裡面最窮的,但我繳的稅卻最高!」週日凌晨,台灣高爾夫俱樂部(淡水球場),三十七歲的外商投資銀行副總Allen苦笑說。

開著德國進口休旅車,手腕上戴著二十萬元的瑞士機械表,年輕的Allen和一群年齡相仿的客戶、朋友上山打球,單從外表看,就是一群「富二代」的休閒聚會。

然而,同場揮桿的這群朋友中,兩位是香港上市台商第二代,一位來自新北市板橋區的大地主家族,另一位則是股市大戶,打算在香港成立避險基金,投資亞洲股市。

他們都居住在台灣,名片上只印著家族企業的名稱和姓名,或甚至沒有名片。但他們每年來自家族贈與、海外所得、土地和股票交易的獲利,保守估計均有數千萬元。

身價逾億  最高稅率僅二○%

身價逾億的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在台灣繳納的綜合所得稅,只有台灣的存款利息和股利所得。其中,去年繳稅最多的一位,適用稅率二○%,僅相當於年所得一二○萬元的中產家庭。

反觀外銀主管Allen,和同在金融業工作的妻子,去年兩人的薪資加紅利共賺了一千多萬台幣,但他們的每一分收入,都來自薪資所得,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按四○%稅率,交給政府三百多萬,成為納稅大戶,」Allen說,「但這有什麼辦法,不論高薪低薪,打工仔就是打工仔,(稅)一毛都逃不掉。」

不到四十歲,年薪已超過七百萬的Allen,是國內受薪階級中的鳳毛麟角。但即使像他這樣從小苦讀,一路靠專業表現往上爬的白領菁英,面對「用錢滾錢」的低稅富豪,仍感到自己是權利相對被剝奪的一群。

「學生時代不少朋友,現在會指著我說『你們有錢人』,對我另眼相看。我怎麼去跟他們解釋,自己同樣是現在體(稅)制下,遭到不公平對待的人,」Allen深深嘆了一口氣:「我並不仇富,但看到太多人收入是我的幾十倍,繳稅卻不到我的十分之一,很難不憤怒。」

「富人低稅」,Allen和其客戶納稅懸殊的例子,在台灣比比皆是。只是,要先明確定義「富人」,找出台灣稅務雷達上看不見的財富,才能深入分析這個在台灣愈來愈嚴重的問題。

稅制黑洞2:十七兆新財富  享盡低稅特權

由於政府對富人的財務資料、繳稅數據,諱若莫深。私人銀行的客戶分析資料,是衡量台灣富人「隱形財富」的一項工具。

根據美林全球財富管理長期進行的「全球年度財富報告」調查,「富裕人士」,指的是可投資金融資產超過一百萬美元以上(約三千萬台幣),但不包含自用住宅、收藏品等的家庭。

在台灣,如今共有9.6萬戶富裕人士。他們的資產,在四年內成長了三○%,達十兆台幣,相當於全台十分之一的財富。

但這些私人銀行的客戶,究竟繳了多少稅?一位外商金融業高階主管,對《天下雜誌》揭露了驚人的數字:「根據我們內部統計,私人銀行客戶每年所繳的稅,平均在年收入的八%到一○%之間。」這個數字,遠遠低於綜所稅最高級距四○%,和最低稅負制二○%的個人稅率。

八月三十日,主計總處公布的最新國富統計,證實了台灣的稅制,早與財富形成的模式脫鉤。

「錢滾錢」、「有土斯有財」是台灣耳熟能詳的俗諺。從主計處的國富統計中,也可明顯看出,二○○六至一○年,五年來,全台家庭總資產成長二四.六兆台幣。其中高達十六.六兆,將近七成資產,來自獲利不必繳稅的股市和低稅的房地產。

稅制黑洞3:炒房炒股  稅超低

由於台灣的稅制,整整十年來,來自受薪階級的「薪資所得」應納稅額,始終超過整體綜合所得稅的一半。來自股市和房地產交易的稅收,比率低得很。

以二○一○年為例,全台的受薪階級,共繳了近一千五百億的薪資所得稅,佔綜合所得稅總額的五五%;「財產交易所得」的稅收,卻不到十二億,僅佔綜所稅總額的○.四四%。

股市大戶出售股票獲利,過去無須繳稅。即使明年一月一日起,證所稅雙軌制上路,被財經學者簡錫?形容為「毀容」,早已偏離量能課稅原則的證所稅,仍在「按指數課稅」的荒謬原則下,極可能先「緩徵」兩年。

而在房地產交易上,土地增值稅長期以來偏離實價的問題,更讓「炒房」的收益與稅負,明顯不成比例。

台北的指標性豪宅交易,就足以顯示目前台灣土地稅制的荒謬。

炒房獲利八千萬  稅不到四百萬

「帝寶每坪成交價,飆破二七○萬元!」斗大的標題,出現在今年四月的各報版面上。房仲指出,該戶(B棟十七樓)共一六四坪,賣方是知名投資客,於二○一○年底購入該戶,購入價格約每坪二二○萬元。

如果交易資訊正確,兩年內一轉手,這名投資客就賺了八千二百萬元。

八千兩百萬元的所得,若是來自薪資或股利,要按四○%的累進稅率,繳交近三千萬元的所得稅。

但根據台北市地政處資料,上述豪宅單位,土地持分僅二十五坪,依公告現值兩年共調漲六十一萬元計算。這筆獲利八千二百萬的房地產交易,所需繳納的土地增值稅,僅有三○五萬,實質稅率三.七一%。即使再加上契稅等費用,仍不到四百萬,比所得稅最低級距的五%稅率還要低。

在台灣,不只股票、房產交易等資本利得稅制出現龐大黑洞,持有、轉移財產時所需負擔的稅務成本,也明顯偏低。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持有(土地、證券)成本低、交易賺錢又免稅或低稅,只能說,在台灣靠錢滾錢的富人,真幸福!」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王榮璋痛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