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 出海 留錢
2013-08-01
作者:陶冬
原文位址
這兩年作公開演講時,筆者被問最多的問題是,“我們手頭那點錢,該怎麼辦才好”。
房價還在升,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對房地產泡沫抱有戒心。股價不停地跌,不過抄底的人不斷為進一步下跌所失望。錢放在銀行里則利率太低,百姓感受到的物價上漲,好像比統計局的CPI高出一截。專家們不斷在警示金融風險,至於經濟不好則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這錢,到底應該放在哪裡?
筆者沒有投資的水晶球,斗膽對全球形勢作一分析,看官姑且聽之。
全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收水的時期。 2009年開始,各國央行大肆擴張銀根,打造出了一個超低利率和流動性氾濫的時代。隨著美聯儲進入“退出量化寬鬆”的倒計時,貨幣政策的鐘擺已轉向另一邊。這個過程估計非常漫長,間中會有反复,但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已經開始。
同時,各經濟體的複蘇週期卻不相同。美國經濟的複蘇跡象最為明顯,儘管經濟活動充其量只是溫和加速,不確定卻有明顯下降。歐洲躲過了銀行流動性危機,結構性財政收支不平衡並未解決,就業市場競爭力不足依然如故,離復甦尚有相當距離。日本在安倍經濟學運作下,經濟活動隨匯率貶值而增強,但是企業投資和民間消費仍然信心不足。
四大經濟體中,最尷尬的是中國。別國去槓桿時,中國在增槓桿,養大了地方債務和影子銀行兩隻妖魔。等我們的政策空間大體消失了,經濟下滑了,美聯儲開始退出了。看看今天中國的房價、物價、槓桿和“金融創新”,資金流向美國是有道理的。
在筆者看來,目前中國的資金投資環境並不理想。銀行的儲蓄利率被人為壓低,資金存入銀行只能被通脹吞噬價值。理財產品的回報好過定期存款,可是理財產品(尤其是高收益產品)的隱含風險,其實比想像的大。股票市場連跌數年之後,一些股票的估值有一定吸引力,但是排山倒海的新股和大小非套現,令基本面因素迷失。
房地產,乃中國老百姓的主要投資載體,在過去幾年也為投資者創造出豐盛的回報。但是中國房地產估值與國際標杆愈行愈遠。中國房地產泡沫,在一線城市表現為房價過高,在三線城市表現為庫存過大。房地產泡沫,不代表泡沫馬上會破(筆者甚至認為今後12個月房價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但是當流動性環境由盛轉衰時,房市離見頂不遠了。一旦房價開始下跌,筆者認為不少城市會出現成交量急跌的現象,那時賣房套現未必容易。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導演的錢荒,實際上是重大的政策信號,中國的金融去槓桿已經開始,只是市場需要時間才能慢慢體會到。
中國靠出口、基建拉動的增長模式,已經差不多走到了盡頭,而新的消費拉動的增長模式尚未成型。城鎮化的確是拉動經濟轉型的好故事,然而從政府到百姓再到市場都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花錢上,其實真正的障礙在資金來源上。無論土地財政還是國企分紅,利益所在,其進程恐怕比想像的慢。筆者相信,中國的經濟轉型起碼需要若干年,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古今中外,經濟轉型過程中極少有不經歷衰退甚至危機而完成的。
此次經濟轉型,可謂是逆風而行,因為金融去槓桿同時發生。過去十年中國人民銀行在擴張資產負債表、信用膨脹上所為遠超過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銀行,堪稱QE王。一旦貨幣環境開始收縮,流動性開始下降,貨幣的乘數效自然遞減。這種緩慢收縮未必一開始便對經濟、企業、金融構成衝擊,更像“溫水煮青蛙”的積聚過程。經濟各部門對流動性收縮的敏感度不同,壓力承受能力不同,自救能力也不同。當壓力積聚到一定程度,個別行業、部門(高槓桿的地方融資平台和房地產開發商是兩個最弱環節)可能率先出事,並可能帶來連鎖反應。
如此大環境,恐怕對多數人來講都是投資生涯中第一次見到的,可藉鑑的經驗不多。筆者認為今後幾年的投資策略應圍繞兩個關鍵詞展開:年期錯配和周期錯配。
年期錯配,指的是目前中國經濟部分部門的長債短借。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投資策略,一旦流動性環境逆轉,資金鍊出事是大概率事件。而且由於近年的“金融創新”,中國的信用風險被捆綁在一起,“火燒連營”絕非天方夜譚。筆者認定幾年後中國會出現現金為王的局面,那時候的資產價格會比目前低許多。
週期錯配,指的是世界各國的經濟周期開始個別發展,危機後幾年各地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已經改觀,各國經濟、資產種類和風險呈脫鉤狀態。此時美國經濟的升溫和復蘇,不確定性最小。歐洲的債務危機問題並未真正解決,不過銀行流動性危機告一段落。中國經濟面臨轉型期,又面臨去槓桿,未來幾年的不確定性最大。
基於上述判斷,如果筆者在中國有一套以上的房子,筆者會出手套現。如果筆者是成功人士,筆者會選擇資金出海,美股、美房,日本商業物業和幾年後希臘的資產對筆者均有吸引力,不少全球性大公司的股票估值也合理。筆者寧願被通脹抽水,也要多留現金,估計幾年後可以在中國買到便宜得多的資產,同時關注城鎮化及消費題材下的有盈利門坎的直接投資。對中國人來說,未來幾年,最重要的不是賺錢,而是守住風險門戶。
(本文原載於新財富,為個人觀點,並非投資建議或勸誘。)